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五《陈情表》全案(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五《陈情表》全案(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30 15:03:05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陈情表
李密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感知作者情感。
2.梳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缜密、严谨结构。(重点)
3.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验课文陈情于表,情深理切,感情真挚,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重点)
4.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彩,理解“忠”和“孝”的含义。(难点)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
表,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
古代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xiǎn)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课文第一段分析
陈以往之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
少年多病
无亲无戚
祖母病卧
作用:博得晋武帝同情,
为下文做铺垫
感情基调:沉重、凄苦




悲惨遭遇
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步步紧逼

退





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进则无以报答祖母
的养育之恩
退则不能回报朝廷
的知遇之恩
课文第二段分析
李密的态度:
外表像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不去应征。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是分几层来陈述的?
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①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②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③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课文第三段分析
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陈日后之情:愿乞终养,死当结草
忠孝难全
尽孝日短
课文第四段分析
解决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
“陈”的方法:
课文脉络分析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以情动人。
报恩惟有苦读
父母养育辛苦
布置作业
以“孝”为话题写一篇小练笔。
背诵全文。陈情表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诵读
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后要稍加点拨)
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1 ) 本文既然课题为《陈情表》,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在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主要是牵涉到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
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
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研读课文的第一段。
5 )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开头两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李密都遭受了那些不幸?
明确:四层不幸
一层:父死母嫁。
二层:从小就体弱多病,祖母照顾。
三层:家中人丁衰微。
四层: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6 )作者开篇便述说自身遭遇不幸的苦情,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作用:辅垫。
7)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所以应该读出(沉重、凄苦),读第一段。
研读课文第二段。
8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朝廷逼迫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 )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进”难在哪?“退”又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10)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读第二段)
研读课文第三段。
11)作者在前两段中动之以情的陈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困难,这样就能使晋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心吗?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晓之以理,使之合情合理有合法。
12)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他是怎么说的?
明确:“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这一部分主要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读第三段)
研读课文第四段。
13)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课文中怎么说?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文中: “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及文章最后李密再表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彻底打消皇帝疑虑,进而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四、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微薄但却真实的回报。
五、作业:
背诵全文。
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作业本)
情表〔文本解读〕
  李密 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彭山)人。西晋文学家。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已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密在面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文章第一部分(一二段)极写"报国恩"与"顺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一段一开篇作者就以一种凝重的笔调道尽命运的悲苦,在这短短的半生中尝尽失怙失恃体弱多病的痛苦,门庭衰弱的辛酸,让人一下子被笼罩在凄凉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想见在这巨大的悲苦之后隐藏着祖母多大的艰辛和付出,凝聚着祖母多少的爱意和恩情啊。所以文章一开篇就达到了以情动人的目的。
  然后,李密把自己给祖母"尽孝"的行为纳入了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因为晋朝的政权是以臣子的身份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起来的,他们羞于标榜"忠节",因而以"孝"作为治国之本。而李密的举动正切合了晋国国策,"行孝"即为"行政",是晋国国策忠实的实践者。接着作者又从自己"亡国贱俘"的身份入笔,断了晋武帝的猜疑。最后以一"但"字回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唯一原因上来。陈情至此,可谓是以理服人了。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面对这般拳拳孝心,晋武帝还能说什么?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悲恻,也是达到"悲恻动人"效果的原因。
  《陈情表》结构严谨、缜密,语言表达委婉、畅达。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显得摇曳多姿。
〔教学设想〕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鉴赏古代散文,读懂文字是关键。而本文文字较难。因此学生必须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陈情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突出一个"情"字。因此,鉴赏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品读第一部分(一二段),走进李密,体察"狼狈"之状,理解他进退两难的心情;二是品读第二部分(三四段),引导学生领会所讲的道理,体悟恳切动人之情。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联想、鉴赏能力。
《陈情表》情辞恳切,婉转凄恻。"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所以教学时,我重视了学生的赏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再现形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体会作者真挚朴实的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步感受作者心中的情感。
    2、找出表现写作此文时心情的句子。
 三、 品析第一部分。
(一)、体悟"进"之难。
1、简要分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原因。
养育之恩不该忘,奉养之责不能弃。
2、师读,学生品悟祖母对李密的深恩。
3、齐读,体会作者情感。
(二)、体悟"退"之难。
    自由读,找出有表现力的词体会。
 四、 品析第二部分。
    1、生读,明确说服晋武帝的理由。
    2、师读,体会情感。
五、 学生体会,读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师适当延伸。
六、 结语。
 〔参考资料〕
《古代散文鉴赏辞典》
  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