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1 22: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时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宝鼎(dīng) 国殇(shāng) 野蛮(mán) 铸造(zhòu)
B.悼念(diào) 杀戳(lù) 磅礴(páng) 颠倒(diān)
C.铭记(mín) 初衷(zhōng) 篡改(càn) 警惕(tì)
D.抵赖(lài) 扭曲(qū) 呓语(yì) 缅怀(mi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是指在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发动的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B.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也要一以贯之。
C.他家虽然住在十几层的高楼,但下面广场上跳舞的音乐声,每天振聋发聩,让他不得安宁。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经历沧海桑田,但仍然一脉相承。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民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B.美国的右翼政治精英们不会不接受任何非美国公司引领重大前沿技术,即使是一家欧洲或日本公司成为5G技术的突出领导者,他们恐怕也会以某种方式加以刁难。
C.要通过反腐让广大党员干部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
D.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4.品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2)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5.阅读下面的三则新闻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中国青年网南京12月13日电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北极阁丛葬地纪念碑等多地,民众自发以各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今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一幅“五洲同怀民族情,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醒目。可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
材料二:听听来自和平的声音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活动中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材料三:日媒为何在公祭日安静异常?
中新网12月15日电中国举行了国家公祭仪式。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让人吃惊的是,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媒体静得出奇。文章摘编如下:
12月12日记者翻遍了当天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国家公祭日,无只字片语。即使在包罗万象的日本互联网上,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的评论。
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虐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1)速读以上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到的主要信息。(不少于两点)
(2)通过认真阅读这些材料,你想对至今还在保持沉默的日本当局者说些什么呢?
二、比较阅读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017年12月13日电 今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正逢南京大屠杀80周年。国家公祭仪式将在南京举行。按照安排,今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据南京市政府的消息,今日清晨7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集会广场,将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上午10时,在南京市的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6家反映抗战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家公祭仪式同步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
此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国内 20家反映抗战主题的纪念(博物)馆,在今天上午同步举行悼念活动。与此同时,208个华侨华人社团今天将同步在世界各地举行悼念活动。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发生 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 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选自《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材料三:
6. 给材料一的新闻拟一个标题。
7. 材料二主要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8.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新闻体裁和主要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9. 在公祭日的这天,网上有人说:“我们要将日本人赶出中国,反对日本。”有人说:“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历史,没必要提了。”请你运用材料二中的中心观点,反驳这些人。
10. 选择材料三中任意一幅漫画,简介其内容和含义。
三、课外阅读
【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真题】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 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①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 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 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 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②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 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 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
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 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释]①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②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1. 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B. 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C. 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D. 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12.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题目中藏着奧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3. 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14. 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
[资料]
硬核: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C
3.D
4.【答案】(1)恰当引用文言古语,为评论增添文采。(2)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5.(1)【答案】①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民众举行祭奠活动。②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旨在不忘历史,呼吁和平。③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冷处理态度引发人们的质疑。
(2)【答案】示例:如果有谁还要歪曲历史,颠倒黑白,30多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也不会答应。只有坦诚面对,勇于认错,才能得到人们的谅解,才能让和平之花在全球盛开!
二、比较阅读
【答案】
6. 南京大屠杀80周年,中国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国家公祭仪式将在南京)。
7. 对比的写法。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对比,言辞犀利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8. 材料一是新闻,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9. 示例: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牢记历史,是要以史为鉴,不要让历史重演;但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所以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更加珍惜和平,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中日友情。
10. 示例一:寒冬里,一个衣衫褴褛、满身尘土的小女孩,在战火纷飞的街头踉跄地向前跑去。女孩对面是一个面容姣好、穿着整齐的现代同龄孩子,正在前方等着迎接她。两个女孩80年隔空对话,和平不易,应当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祈愿和平,吾辈当自强。
示例二:战火中,一个身着戎装、守卫国土的年轻军人和一个21世纪生活富足的大学生相对凝望。80年转瞬,祖国已从满目疮痍变得繁荣富强。这番脱胎换骨的变化,少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血与付出。而中国梦的希冀,也寄托在了新一代青年的身上。我们要珍爱和平,努力奋斗。
三、课外阅读
【答案】
11. D
12. 示例:首先shū拼音中藏着奥秘。“shū”可理解为“书”“输”“舒”等多种意思。书:你读书(看书、听书)了吗?输:你让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了吗?“碎片化时间”你利用了吗?从“读书对于你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说,你输了吗?舒:你舒展身心了吗?你获得“心灵的慰藉”了吗?其次,题目中“同样”词,则有对比之意,启发读者领会读书与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可能会带来的不同结果。“shū”中藏着奥秘,“同样”藏着对比,可见作者匠心。
13. 示例:不同意。作者是有态度和倾向的。一方面,作者基于“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的立场,尊重短视频“霸屏”、受访者心有余而力不足、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等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作者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倾向,比如“杀时间”的“杀”、“可现实并非如此”的“可”、对中科院博士的致谢给予我们的道理的肯定、上班族利用碎片化时间“充电”、“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书籍需求的增长等,都暗示着这是作者愿意看到的现象。“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也流露出作者的期许:愿读者在成长中感悟读书的意义。所以说;作者的倾向还是明显的。
14. 示例(1):“硬核书籍”,上文主要从功能角度解说,指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的书籍;根据资料,“硬核书籍”指有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书籍。如《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纪实作品,对初次接触纪实作品的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读完了这本书,不仅了解了纪实作品的特点,了解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也感受到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感受到斯诺作为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由此我认为,之所以称得上“硬核书籍”,更在于它有“很厉害”“很刚硬”的特点,可以滋养心灵,引导我们打好精神的底子。
示例(2):上文对“硬核书籍”的理解比较浅显,不够“硬核”。“ 硬核书籍”的价值,就在于它“很厉害”。那么,“很厉害”的是什么呢?就名著阅读而言,我认为真正“硬核”的,应该是多年以后,还可以沉淀在读者的生命和血液中的记忆,给人深刻启迪,随着年岁渐长,体会越深。比如《围城》,钱钟书先生用犀利的文笔,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被现实所困的故事。我深刻地感觉到,《围城》中的围城,是荣辱之围城、利害之围城、进退之围城、人情世故之围城。思客说:“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诚然,人生的。困局,亦是成长的机遇,一个人要走很长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的繁华和苍凉才会变得成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硬核书籍”。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