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踌躇(chóu) 赋闲(fù) 簌簌(sù) 差使(chā)
B.虬枝qiú 奔丧(sàng) 狼藉(jí) 拣定(jiǎn)
C.典质(zhì) 妥帖(tiě) 举箸(zhù) 秀颀(qí)
D.栅栏(zhà) 游逛(guàng) 蹒跚(shān) 颓唐(tu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琐屑 锤炼 奔弛 参天耸立 B.鲜腴 婆娑 倦怠 纵横绝荡
C.篱笆 洗涤 虬枝 顽固倒退 D.贱视 鸡枞 秀颀 积雪初融
3.在下文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
A.穿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B.穿 爬 俯 越 爬 攀 缩 倾
C.戴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D.戴 走 躬 越 爬 缩 攀 倾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志愿者不怕付出,当他们默默奉献爱心的时候,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打折销售部分特价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看视频,还能看新闻,看直播,深受用户欢迎。
5.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比喻、设问)
6.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
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
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
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8.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阎维文歌曲《小白杨》)
材料二:白杨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我刚到阿克苏的时候,曾经育种过白杨树苗。育种白杨树苗,不要种子,只要从已长成的白杨树上劈下树枝,砍成一二十厘米长的木段,密密麻麻地插在地里,浇一次水,过不多久,就能生根发芽,长出新叶,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选自《人民日报》,黄也《边疆卫士》)
(1)【唱白杨】材料一中的歌词借助小白杨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议白杨】课文中,茅盾先生用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进入21世纪,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哪些人物?请阐述理由。
(3)【赞白杨】请你为白杨树撰写一段颁奖词,注意语言要生动,适当使用修辞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2分)
(一)阅读《背影》语段,回答问题。(14分)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A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第①段作者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其中的“聪明”、“漂亮”分别是什么意思?(3分)
10.第②段主要刻画了一个什么情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
11.请对第②段划直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进行评析,要求指出其描写方法和表达作用。(4分)
12.文中两次写“我”流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二)阅读《白杨礼赞》,回答问题。(16分)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3.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4分)
14.请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15.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16.作者有用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那些人物?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①、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7.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分)
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9.将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可以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三、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晚餐是家庭温暖而美好的聚会时刻。一粥一饭都凝聚着亲人的爱与奉献,家常滋味蕴含着人生百味,平凡之中深藏着动人的故事……
请围绕“我家的晚餐”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诗词除外,文体不限。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部编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D 【解析】A.“差”应读chāi。B.“丧”应读sāng。C.“帖”应读tiē。
2.D 【解析】 A.弛→驰。B.绝→决。C.恳→垦。
3.A
4.D 【解析】A.前后不衔接,可在“当”的前面加“但”,使之构成转折关系复句。B.最后一个句子杂糅,可改为“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使之与前一句中的“不仅”相呼应。C.“具体”和“详情”语义重复,可删除“具体”。
5.C【解析】C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D 【解析】D.有误,这里所给出的两个句子,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无限关爱。
7.C 【解析】先承前文,围绕“衣”来说明,接着按顺序重点讲述“修身”的内涵和作用
8.【答案】(1)【唱白杨】材料一中的歌词借助小白杨抒发了对边防战士舍“小家”保“大家”,乐于奉献、一心为国戍边的赞美之情。
(2)【议白杨】示例:还可以象征中国航天人,因为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埋头苦干,他们乐于奉献、追求卓越,他们用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敢于超越的精神创造了奇迹。
(3)【赞白杨】示例:白杨树是一种平凡的树,但它又是不平凡的。它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阔无比,它的精神如星星一样璀璨夺目,它坚强不屈、无私奉献,是你我学习的楷模。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2分)
(一)阅读《背影》语段,回答问题。(14分) 答案:
聪明:愚蠢,不懂事; 漂亮:动听,得体。
10.刻画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11.A.外貌描写,表现父亲对祖母的哀悼和生活的俭朴;B.动作细节,表现父亲动作的艰难努力和爱子之情;
12.第一次是因为非常感动;第二次还有依恋、惆怅、悲悯。
(二)阅读《白杨礼赞》,回答问题。(16分)答案:
13.不矛盾。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的,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就是作者赋予它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美好的精神品格。(只答不矛盾不给分)
14.(1)“扑”与“奔驰”相照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迎面扑来的情景,准确地表现了汽车行驶的速度之快。(2)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倔强”表现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15.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肯定的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很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16.(4分)开放性试题。示例:白杨树还可以象征中国航天人,因为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埋头苦干,他们乐于奉献,追求卓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的奇迹。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17.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18.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是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19.不可以。 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但技艺高超,而且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