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B.单细胞动物既不具有体液调节,也不具有神经调节
C.某些气体分子也可能成为体液调节的调节因子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参与体液调节
2.摄入的食物过咸而感到口渴时,人体内出现的生理变化是 ( )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3.小勇从温度为22 ℃的室内突然走到温度为0 ℃的室外,其体内出现的相关生理变化是( )
A.产热量将高于散热量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皮肤血流量增加
D.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是形成温觉的部位
B.剧烈运动时,肝和脑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C.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是效应器
D.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5.体温是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在外界环境温度为20 ℃和35 ℃时,测得同一个体安静状态下体表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时手部的血流量更大
B.35℃时肾上腺素含量更高
C.两种温度环境下人体的体温不同
D.20℃时物质氧化释放的热量更多
6.下图为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关于图中所示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表示大脑体温调节中枢
B.Y可表示肾上腺
C.Z可表示骨骼肌
D.W表示效应器
7.下列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调节方式不属于体液调节的是( )
A.H+ B.胰岛素
C.CO2 D.神经递质
8.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外伤失血过多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结构丙,可增加尿液的生成量
C.抗利尿激素由结构乙合成并释放
D.饮水有利于降低并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9.马拉松长跑是一项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2)运动员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10.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所示。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20%的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的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2)c处理后,实验兔的尿量会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则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能力提升
1.某同学上学时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下列关于该同学的相关生理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引起细胞吸水
C.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降低水的重吸收
D.集合管、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
2.下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
B.曲线1表示产热量,曲线2表示散热量
C.A~B过程中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等方式增加散热
D.T2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机体表现为体温升高
3.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 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比正常人体内的多
B.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
C.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
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
4.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 ℃突然升至40 ℃,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突然降至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内血流量增加
B.在AB段,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高
D.在BC段,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5.内温动物是指通过自身的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人、北极熊等。下图是某内温动物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内温动物是人,当环境温度高于T3时,机体主要通过 和皮肤血管的舒张来散出热量。若环境温度由T2逐渐向T1转变,耗氧量会增加,主要是甲状腺分泌活动增强的缘故,该过程中,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 激素调控。
(2)当环境温度为T2~T3时,内温动物的耗氧量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该温度范围称为“热中性区”。在室内养殖家畜时,往往将室内温度保持在“热中性区”,这样做的道理是 。
(3)若内温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长期偏离“热中性区”,它们在许多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适应。如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能够 (填“增大单位体重的产热量”或“减少单位体重的散热量”),适应环境。
6.SIADH综合征也称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导致水潴留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有关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回答下列问题。
(1)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在 (填器官)内合成。正常情况下,能引起ADH分泌量增加的有效生理刺激是 ,ADH分泌的调节属于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抽取患者血液可以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的依据是 。
(3)药物是引起SIADH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药物引起SIADH的机制也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三环类抗抑郁剂(如酰胺咪嗪)可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SIADH。现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结果进行验证,请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 B
2. B
3. B
4. C
5. D
6. D
7. D
8. D
9.
(1)神经调节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 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大脑皮层
10.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能力提升
1. D
2. B
3. D
4. A
5.
(1)汗液的蒸发 促甲状腺
(2)热中性区的耗氧量最低,有机物的消耗最少,有利于家畜的有机物积累
(3)减少单位体重的散热量
6.
(1)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神经调节
(2)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弥散到体液中,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3)实验思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家兔若干,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剂溶液,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预期结果:甲组抗利尿激素水平偏高,乙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