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观点。
2.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观点。
2.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标六处)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寡 助 之 至,亲 戚 畔 之;多 助 之 至,天 下 顺 之。(标六处)
3.按课文填空
⑴天时不如地利, 。
⑵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 。
⑶城非不高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
⑷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⑸得道者多助, 。
⑹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⑺以天下之所顺, , ,战必胜矣。
4解释加点词语
⑴夫( )环而攻之 ⑵池( )非不深也
⑶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⑸故君子( )有不战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⑵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一词多义
⑴利①地利不如人和: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城①三里之城:
②城非不高也:
⑶之①三里之城: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多助之至:
④以天下之所顺 :
⑷而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委而去之:
③面山而居:
④泉香而酒冽:
3.词类活用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用作 ,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用作 ,
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用作 ,
4.古今异义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古义: ;今义:
⑵池非不深也 池,古义: ;今义:
⑶委而去之 委,古义: ;今义: ;去,古义: ;今义:
⑷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古义: ;今义:
⑸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 ;今义:
5.特殊句式
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⑵城非不高也
⑶委而去之
三、探究课文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从那个角度论证?有什么作用?
4.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深化全文主旨?
四、课堂总结
1.艺术特色
2.主旨归纳
五、拓展延伸
1.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2.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
六、课堂检测
㈠理解性默写
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
⑵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⑶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⑸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 。”
㈡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地利不如人和( )。
⑵环而攻之( )而不胜。
⑶夫( )环而攻之
⑷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⑸得道( )者多助
⑹亲戚( )畔之
㈢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⑵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⑶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㈣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天时( )不如地利 ⑵环( )而攻之而不胜
⑶然( )而不胜者 ⑷亲戚( )畔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池①池非不深也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可汗大点兵
C. 委①委而去之 ②相委而去
D. 之①三里之城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⑵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它与《大学》《诗经》《论语》并称为“四书”。
B.本文谈论了战争,对于战争,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三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人和”最为重要。
C.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D.本文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孟子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掌握名句;
2.归纳文言知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1.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坚利 米粟 委而去之 域民 封疆之界 固国 山溪之险 威天下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2.(1)域 民 / 不 以 / 封 疆 之 界,固 国 / 不 以 /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 不 以 / 兵 革 之 利。
(2)得 道 者 / 多 助,失 道 者 / 寡 助。寡 助 / 之 至,亲 戚 / 畔 之;多 助 / 之 至,天 下 / 顺 之。
3.⑴地利不如人和。⑵必有得天时者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⑶池非不深也 米粟非不多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⑸失道者寡助。⑹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4.⑴发语词⑵护城河⑶限制⑷震慑⑸能行仁政的君主
2.⑴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⑵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二、1.“畔”同“叛”,背叛。
2.⑴①有利②锐利
⑵①内城②城墙
⑶①的②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到④介入主谓
⑷①表承接 表转折②表承接③表修饰④表并列
3.⑴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⑵威: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⑶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4.⑴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⑵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⑶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去,离开;今义:到……去
⑷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⑸亲戚,古义:族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
5.⑴判断句,“……者,……也” 表判断)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⑵判断句,“……也” 表判断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⑶省略句,省略主语“守城一方”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三、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3.从反面论证。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运用对比论证,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强调施行仁政即“得道”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突出“人和”对于战争的重要性,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四、1.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②逐层论证,层层深入。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③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顶真等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结构缜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2.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五、1.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2.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六、㈠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⑶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⑸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㈡⑴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⑵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⑶发语词,无实义⑷限制⑸仁政⑹内外亲属
㈢⑴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⑵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⑶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㈣1.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包围⑶这样⑷族内外亲属
2. C C项中的“委”都是“放弃”的意思;A项,“池”分别为“护城河”“池塘”的意思;B项,“兵”分别为“兵器”“士兵”的意思;D项,“之”分别为“助词,的”“代词,代指元方”。
3.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⑵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
5.[解析] A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括《诗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