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 中和反应)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2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 中和反应)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3 23: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 第三课时 中和反应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  )
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2.[2020·上海] 有关中和反应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反应物均须溶于水 B.有沉淀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有盐生成
3.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
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4.(2021·湖南常德)如图一所示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图二为反应过程中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胶头滴管中所取的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B.b点表示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a点表示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c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HCl
5.[2021·苏州] 如图1所示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1
A.实验时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B.a点到b点pH变化的原因是H+和OH-发生反应
C.b点时,参加反应的HCl与NaOH的质量比为36.5∶40
D.c点时,溶液中的Na+个数大于Cl-个数
6.[2020·衢州] 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2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二、填空题
7.(2021·河南)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则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有  ;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
8.[2020·淄博] 兴趣小组的同学借助pH传感器监测溶液pH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4是反应装置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图4
向锥形瓶中缓慢滴入稀盐酸,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位于曲线的
    (填“m”“n”或“f”)点。
下列说法是同学们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变小直至为0
b.实验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的目的是吸收热量
c.实验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直在不断增大
d.实验过程中也可以选用pH试纸验证反应的发生
三、实验探究题
9.(2021·黑龙江绥化)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密闭隔热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①甲同学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热。乙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乙同学的理由是   。
②丙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于是三位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NaOH
猜想三:  
③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
④为了验证其余猜想,丙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   猜想三正确
(2)丁同学在试管中加入约1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边不断振荡试管,至溶液颜色   为止,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结合上述实验,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附|加|题
10.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混合后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混合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D.混合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11.向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盐酸,所得沉淀质量随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5
A.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
B.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
D.a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
答案
1.A 
2.D [解析]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3.C [解析] 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则立即测定混合液的温度T,T>25 ℃;pH=1的盐酸与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液的pH应大于1,小于13。
4.A 
5.D [解析] 图像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是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a点到b点pH由大于7减小到等于7,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水分子;b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参加反应的HCl与NaOH的质量比为36.5∶40;c点时,盐酸过量,溶液中的Na+个数小于Cl-个数。
6.D [解析] 由图甲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溶液酸碱性发生了改变。图乙中稀盐酸与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7.NaOH+HCl=NaCl+H2O Na+、Cl﹣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8.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HCl+NaOHNaCl+H2O 复分解反应 n a
[解析] 当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则溶液的pH位于曲线的n点。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被消耗,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变小直至为0;实验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的目的是将反应物混匀,确保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是一直在不断增大,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开始减小;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由于无法确定完全反应的时机,需多次测定pH,测定pH需要拆卸装置,故实验过程中不能选用pH试纸验证反应的发生。
9.【答案】(1)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也能使温度升高 ②NaCl和HCl ③二 ④产生气泡 (2)由红色变成无色 2NaOH+H2SO4═Na2SO4+2H2O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10.B 1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