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0-06 10:4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必修3 第一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体温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有变化,但不超过1℃
女性>男性
年龄小>年龄大
气温波动较大,但人体温总是接近37℃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举例说明
多饮多尿
输液要输生理盐水
像体温的变化一样,健康人体的内
环境的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结论: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如何变化?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问题探讨 血液生化6项检查化验单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各种成分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一种相对稳定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
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
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
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
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
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
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理解:
1.参与系统:
2.稳态方面:
3.特点:
各个系统
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 贝尔纳 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后来,美国生理学家 坎农 提出:内环境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之后,人们发现,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它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
法国贝尔纳:神经系统
美国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提出
内环境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发烧
腹泻
理化性质
温度
渗透压
成分
糖尿病
血糖过高
高原反应
O2浓度高低
影响
酶的活性
反应底物
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保证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
讨论: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
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
1.保护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合理饮食,加强自我保健。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酸性食物
碱性食物
海带、蔬菜
豆制品
酸奶、水果
孩子经常过食大鱼大肉,会使体内的酸性物质积聚,血液就会偏酸性,人体的内环境就开始恶化,便出现了极不健康的“酸性体质”,可使孩子出现头晕、焦躁、便秘、失眠、疲劳、抵抗力下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由于血液的粘度增加了,还可使动脉硬化。
如果摄入酸性食物过多,大大超过体内调整pH系统的限度,那就会使体内pH位失衡,进而引起酸碱平衡破坏。
摄入酸性食物过多的危害
1、酸性食物过多影响孩子的体质
英国科学家发现:人体大脑液的酸碱性与智商有关,也就是说在体液酸碱性允许的范围内(即pH值为6.8~7.5,酸性偏高时(即pH值偏低时)智商低;碱性偏高时(即pH偏高)智商高。可见多食用碱性食物,避免体内的“酸”多“碱”少,有助于提高智力。
2 、酸性食物过多影响孩子的智力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酸性体质”使参与正常发育和维持大脑生理功能的钾、钙、镁、锌等元素大量消耗掉,引起思维紊乱,而使孩子患上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患儿表现为淡漠、迟钝、沉默寡言,或过于敏感、偏激易怒、不愿与人交往等。
3 、酸性食物过多影响孩子的性格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
3、稳态失调病例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分钟完成《金榜》P88第1、2、3、5、6题
4、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
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ABD
6、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血浆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
7、手脚有时磨出“水泡”,其液体是(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内液
C
B
人体内的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C和D 液体分别为 。
(2)A和B 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 结构
完成。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要
通过 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
细胞内液、淋巴
毛细血管
渗透(自由扩散)
肾、皮肤、肺
消化道
A液体
B液体
C液体
D液体
练习巩固
1.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2.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B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B
4.与维持内环境稳定无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