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10:53:5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目眩(xiàn) 迸溅(bènɡ) 徙倚(yǐ) 略无阙处(quē)
B.亘古(ɡèn) 藻荇(xìnɡ) 殷红(yān) 重岩叠嶂(zhànɡ)
C.愠怒(wèn) 湍急(tuān) 马蹄(tí) 长吁短叹(xū)
D.曦月(xī) 萋萋(qī) 白沙堤(tī) 沿溯阻绝(sù)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目眩(xuàn)
D:白沙堤(dī)
C:愠怒( yùn)
故答案为:B
【点评】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竹柏 征篷 经纶 林寒涧肃
B.侯骑 东皋 落辉 沉鳞竞跃
C.交横 采薇 轩邈 夕日欲颓
D.长啸 缥碧 荆门 鸢飞逆天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 征篷——征蓬 B:侯骑——候骑 落辉——落晖 D:鸢飞逆天——鸢飞戾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某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搭配不当。应改为:某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或者是:
某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扩大利用范围。
B:成分残缺,应改为: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
浸润心灵。或者是: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的习惯。
D:语序不当。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而且提高了
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故答案为:C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2020八上·昌平月考)下列文学常识及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徐霞客—《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D.《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答案】A
【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三峡/郦道元;与朱元思书;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A.课文《三峡》选自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而不是徐霞客。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多做积累和整理工作。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B.“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则位于衡山的南面。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鬼”之称。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地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白居易,有“诗魔”之称,D错。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6.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这是一条多情的河水,那低缓的清波,像一首深情的紫竹调;   ,   ;   ,   。
【答案】那拍岸的惊涛;像一部悲怆的交响曲;那奔腾的猛浪;像一曲铿锵的摇滚乐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三峡/郦道元
【解析】【分析】抓住前例句“那低缓的清波,像一首深情的紫竹调”。句式结构为“那……像一……”的比喻句。内容要注意与河水的联系,且要与前一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那拍岸的惊涛,像一部悲怆的交响曲;那奔腾的猛浪,像一曲铿锵的摇滚乐。
【点评】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二、文学累积
7.根据提示填空。
(1)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2)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
(5)《钱塘湖春行》中的“   ,   ”两句描写了西湖早春花草的美景。
(6)请写出本学期学过的连续两句含树木名称的诗句:   ,   !
【答案】(1)烟波江上使人愁
(2)牧人驱犊返
(3)水中藻、荇交横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题时要注意:犊、荇、渐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⑵ 牧人驱犊返;
⑶ 水中藻、荇交横;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⑸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⑹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①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②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③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④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8.苏轼被贬,心中忧郁,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答案】(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宽对即可。如:闲人知情意修身清心。
故答案为:(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9.(2020·宽城模拟)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片段二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1)片段一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中国红军一件重要历史事件的赞颂,请结合全书说出这是哪一事件?
(2)阅读片段二,说说毛泽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1)红军长征(长征)
(2)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冒险、探索”“艰难困苦”“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在大自然面前……绝不承认失败”,可知这里斯诺指的事件为红军长征。红军长征途中,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最终胜利会师结束长征。长征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⑵根据片段二“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可见毛泽东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根据“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可知,毛泽东是一个能做到与士兵平等的人。
故答案为:⑴ 红军长征(长征)
⑵ 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点评】⑴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对片段一内容的理解明确所指事件。
⑵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
三、阅读理解
10.(2020八上·合川期末)阅读《三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翻译下面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答案】(1)B
(2)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3)D
(4)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三峡/郦道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1)A.从/如果;
B.表假设,都是“即使”的意思;
C.极/消失,停止;
D.白色/朴素,不加装饰。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句中重点词有:襄,上,这里指漫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阻绝:阻断。
(3)D.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山高”“回环曲折”的特点,而是侧面体现了三峡水的迅疾。
(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全文写作结构来看,结尾处引用渔歌,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以猿的回声长,来与开头交代三峡山连绵的长相照应;从内容上看,此处写三峡的秋景,作者引用渔歌,可表现猿声的悲哀,从而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三峡秋天的凄清美。
故答案为:⑴B
⑵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⑶D
⑷ 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点评】⑴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理解的内容要仔细推敲,仔细分析。
⑷引用的作用:内容上:①证明段中心,突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事物特征;结构上:可考虑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等。
【参考译文】
①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③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④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2020八上·昌平月考)古诗阅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这首诗前两联从神话传说写起,巧用仙人乘鹤归去的典故引出黄鹤楼,然后借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达诗人   的感慨。颈联诗意一转,由怀古回到现实,诗人描写登楼所见:   ,   。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气概苍莽,感情真挚。(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2.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11.世事变化难以预料;长江对岸的汉阳的平野,一棵棵青翠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
12.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鹤楼
【解析】【参考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要整体阅读,把握情感基调,然后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氛围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诗歌文本中诗句情感一致的判断和分析。做这种题首先要熟悉诗歌内容,抓住句中关键字眼,或回溯诗歌标题及诗文内容等方式去判断。
11.《黄鹤楼》这首诗前两联从神话传说写起,巧用仙人乘鹤归去的典故引出黄鹤楼,然后借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莫测的感慨。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一转,由怀古回到现实,诗人描写登楼所见 :汉阳树历历可数,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萋萋,长势喜人,令人神往。
故答案为:
1、世事变化难以预料
2、长江对岸的汉阳的平野,一棵棵青翠的树木清晰可见
3、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
12.题干要求选择与 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 一句。很显然《黄鹤楼》的尾联表达的是游子浓郁的思乡情感,而A选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表现的是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思乡断肠的情愫。
B.“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表现的是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故排除;
C.“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表达的是对被贬谪异地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D.“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表达的是对边塞生活的体味和自己被排挤到边塞的愁闷之情;
故答案为:A。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①小学三年级时,   ;
②十多年后,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   ?该句反映了我当时   和   心理。
(3)第 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4)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5)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答案】(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2)排比;急切;疑惑
(3)略
(4)B
(5)“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故事内容,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题根据题目中的“按照时间顺序”提示,抓住“小学三年级时”“十多年后”,从“我”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方面来概括事件即可。
(2)“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三个句子结构、内容、语气相同,所以是排比句式。结合上文具体情节即“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再根据三个疑问句即可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3)本题是赏析句子题,首先要了解句子是描写人物的,根据描写人物四种方法来判断此句属于神态(外貌)描写,再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即同学挖苦“我”““活泼欠用功啦!”体会此时同学得意的心态,说明此描写表现了孩子的玩皮活泼的性格,运用“生动”“突出”等评价语评价句子的描写效果。
(4)“启示”一般要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来思考。本题要结合第一题解答的内容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再比较选项内容。显然,本文是写了一个学生误读了老师的评语而有所努力终有进步并对自己今后的事业有良好的影响这样一件事,一切都缘于“误会”,所以本题答案为C。
(5)答案思路同上。文章标题是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中心的,理解标题的作用,首先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这一点来思考解答。结合第一题的解答即可了解本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儿时误会老师的评语,二是“我”当教师后注意给学生的评语。“误会”只是指前半内容,没有概括性,而“评语”则概括了两部分的内容。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四、写作题
14.习作表达训练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找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其关键词是“感谢”“提灯的人”。“感谢”是写作的主旨;“提灯的人”中的“灯”不是现实中的“灯”,注意其比喻义或象征义。什么是“提灯的人”就是在“我”的成长路上给予“我”帮助,引领“我”前行的人。在写作时,既要写出别人对你发帮助经过,还要有必要的抒情成分和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目眩(xiàn) 迸溅(bènɡ) 徙倚(yǐ) 略无阙处(quē)
B.亘古(ɡèn) 藻荇(xìnɡ) 殷红(yān) 重岩叠嶂(zhànɡ)
C.愠怒(wèn) 湍急(tuān) 马蹄(tí) 长吁短叹(xū)
D.曦月(xī) 萋萋(qī) 白沙堤(tī) 沿溯阻绝(s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竹柏 征篷 经纶 林寒涧肃
B.侯骑 东皋 落辉 沉鳞竞跃
C.交横 采薇 轩邈 夕日欲颓
D.长啸 缥碧 荆门 鸢飞逆天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某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4.(2020八上·昌平月考)下列文学常识及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徐霞客—《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D.《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B.“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则位于衡山的南面。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鬼”之称。
6.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这是一条多情的河水,那低缓的清波,像一首深情的紫竹调;   ,   ;   ,   。
二、文学累积
7.根据提示填空。
(1)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2)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
(5)《钱塘湖春行》中的“   ,   ”两句描写了西湖早春花草的美景。
(6)请写出本学期学过的连续两句含树木名称的诗句:   ,   !
8.苏轼被贬,心中忧郁,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9.(2020·宽城模拟)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片段二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1)片段一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中国红军一件重要历史事件的赞颂,请结合全书说出这是哪一事件?
(2)阅读片段二,说说毛泽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阅读理解
10.(2020八上·合川期末)阅读《三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翻译下面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2020八上·昌平月考)古诗阅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这首诗前两联从神话传说写起,巧用仙人乘鹤归去的典故引出黄鹤楼,然后借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达诗人   的感慨。颈联诗意一转,由怀古回到现实,诗人描写登楼所见:   ,   。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气概苍莽,感情真挚。(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2.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①小学三年级时,   ;
②十多年后,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   ?该句反映了我当时   和   心理。
(3)第 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4)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5)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四、写作题
14.习作表达训练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找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目眩(xuàn)
D:白沙堤(dī)
C:愠怒( yùn)
故答案为:B
【点评】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 征篷——征蓬 B:侯骑——候骑 落辉——落晖 D:鸢飞逆天——鸢飞戾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搭配不当。应改为:某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或者是:
某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扩大利用范围。
B:成分残缺,应改为: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
浸润心灵。或者是: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的习惯。
D:语序不当。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而且提高了
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故答案为:C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答案】A
【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三峡/郦道元;与朱元思书;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A.课文《三峡》选自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而不是徐霞客。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多做积累和整理工作。
5.【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地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白居易,有“诗魔”之称,D错。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6.【答案】那拍岸的惊涛;像一部悲怆的交响曲;那奔腾的猛浪;像一曲铿锵的摇滚乐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三峡/郦道元
【解析】【分析】抓住前例句“那低缓的清波,像一首深情的紫竹调”。句式结构为“那……像一……”的比喻句。内容要注意与河水的联系,且要与前一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那拍岸的惊涛,像一部悲怆的交响曲;那奔腾的猛浪,像一曲铿锵的摇滚乐。
【点评】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7.【答案】(1)烟波江上使人愁
(2)牧人驱犊返
(3)水中藻、荇交横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题时要注意:犊、荇、渐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⑵ 牧人驱犊返;
⑶ 水中藻、荇交横;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⑸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⑹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①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②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③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④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8.【答案】(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宽对即可。如:闲人知情意修身清心。
故答案为:(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9.【答案】(1)红军长征(长征)
(2)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冒险、探索”“艰难困苦”“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在大自然面前……绝不承认失败”,可知这里斯诺指的事件为红军长征。红军长征途中,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最终胜利会师结束长征。长征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⑵根据片段二“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可见毛泽东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根据“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可知,毛泽东是一个能做到与士兵平等的人。
故答案为:⑴ 红军长征(长征)
⑵ 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点评】⑴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对片段一内容的理解明确所指事件。
⑵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
10.【答案】(1)B
(2)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3)D
(4)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三峡/郦道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1)A.从/如果;
B.表假设,都是“即使”的意思;
C.极/消失,停止;
D.白色/朴素,不加装饰。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句中重点词有:襄,上,这里指漫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阻绝:阻断。
(3)D.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山高”“回环曲折”的特点,而是侧面体现了三峡水的迅疾。
(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全文写作结构来看,结尾处引用渔歌,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以猿的回声长,来与开头交代三峡山连绵的长相照应;从内容上看,此处写三峡的秋景,作者引用渔歌,可表现猿声的悲哀,从而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三峡秋天的凄清美。
故答案为:⑴B
⑵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⑶D
⑷ 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点评】⑴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理解的内容要仔细推敲,仔细分析。
⑷引用的作用:内容上:①证明段中心,突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事物特征;结构上:可考虑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等。
【参考译文】
①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③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④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答案】11.世事变化难以预料;长江对岸的汉阳的平野,一棵棵青翠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
12.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鹤楼
【解析】【参考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要整体阅读,把握情感基调,然后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氛围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诗歌文本中诗句情感一致的判断和分析。做这种题首先要熟悉诗歌内容,抓住句中关键字眼,或回溯诗歌标题及诗文内容等方式去判断。
11.《黄鹤楼》这首诗前两联从神话传说写起,巧用仙人乘鹤归去的典故引出黄鹤楼,然后借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莫测的感慨。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一转,由怀古回到现实,诗人描写登楼所见 :汉阳树历历可数,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萋萋,长势喜人,令人神往。
故答案为:
1、世事变化难以预料
2、长江对岸的汉阳的平野,一棵棵青翠的树木清晰可见
3、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
12.题干要求选择与 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 一句。很显然《黄鹤楼》的尾联表达的是游子浓郁的思乡情感,而A选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表现的是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思乡断肠的情愫。
B.“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表现的是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故排除;
C.“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表达的是对被贬谪异地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D.“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表达的是对边塞生活的体味和自己被排挤到边塞的愁闷之情;
故答案为:A。
13.【答案】(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2)排比;急切;疑惑
(3)略
(4)B
(5)“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故事内容,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题根据题目中的“按照时间顺序”提示,抓住“小学三年级时”“十多年后”,从“我”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方面来概括事件即可。
(2)“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三个句子结构、内容、语气相同,所以是排比句式。结合上文具体情节即“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再根据三个疑问句即可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3)本题是赏析句子题,首先要了解句子是描写人物的,根据描写人物四种方法来判断此句属于神态(外貌)描写,再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即同学挖苦“我”““活泼欠用功啦!”体会此时同学得意的心态,说明此描写表现了孩子的玩皮活泼的性格,运用“生动”“突出”等评价语评价句子的描写效果。
(4)“启示”一般要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来思考。本题要结合第一题解答的内容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再比较选项内容。显然,本文是写了一个学生误读了老师的评语而有所努力终有进步并对自己今后的事业有良好的影响这样一件事,一切都缘于“误会”,所以本题答案为C。
(5)答案思路同上。文章标题是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中心的,理解标题的作用,首先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这一点来思考解答。结合第一题的解答即可了解本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儿时误会老师的评语,二是“我”当教师后注意给学生的评语。“误会”只是指前半内容,没有概括性,而“评语”则概括了两部分的内容。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14.【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其关键词是“感谢”“提灯的人”。“感谢”是写作的主旨;“提灯的人”中的“灯”不是现实中的“灯”,注意其比喻义或象征义。什么是“提灯的人”就是在“我”的成长路上给予“我”帮助,引领“我”前行的人。在写作时,既要写出别人对你发帮助经过,还要有必要的抒情成分和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