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

文档属性

名称 荒漠化的防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0-06 22: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
1、荒漠化的定义、表现
荒漠化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土地沙漠化
2、荒漠化地区的分布
世界荒漠化的分布
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二、案例——我国西北地区
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
A
B
C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3)气候特征
——干旱
阅读课本P17 图2.2思考题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A
B
C
降水量逐渐减少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2、西北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基本条件:
动力因素:
物质因素:
气候干旱
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a、荒漠化的过程
b、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c、荒漠化人为因素的表现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
不法分子在本已枯黄的草原上搂发菜
过度放牧
活动:P21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分析
1、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人口增加
草地变旱地
草场缩小
牧场超载
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
荒漠化加剧
劳动力需求
(弃耕后)
3、
4、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A、内容
B、原则
坚持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预防潜在、扭转发展、恢复荒漠
C、治理重点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2)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减少水井数量
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内陆区
西
海陆位置


降水量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绿洲内部
前沿地带
绿洲外围的
沙漠边缘
(封沙育草)
(防沙林带)
(防护林网)
生物措施——绿洲地区——多层防护林体系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当地多流动沙丘。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设置沙障。
网状(方格)沙障
沙障一般由柴草或作物秸秆做成
带状沙障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作为防护林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E、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利于防治荒漠化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A、建立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B、我国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40%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2004年4月6日,陕西省榆林市干部职工在位于市区北部16公里处的毛乌素沙地植树造林,为“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添新绿。
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牛玉琴在沙区林地里铺设节水灌溉的塑料管(摄于2005年4月10日)。20多年前,她带领家人在毛乌素沙地南部沙区承包荒沙11万亩,现治理达8万多亩,植树1800多万株,硬是将风沙逼退10公里。
赤峰农田防护林
赤峰农田防护林。
张掖农田防护林
内蒙古牧场防护林
宁夏盐池牧场防护林
活动 P37
1、前苏联垦荒区土壤侵蚀的潜在自然背景:
(1)该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过渡的草原带,多沙质土壤——物质因素(2)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高——气候异常(3)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动力因素。人类的生产活动加剧了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破坏土壤和植被,造成土地的风蚀。
2、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3、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止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小结
荒漠化的定义、表现
西北地区概况
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荒漠化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