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5 21:2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预习检视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3.苏轼、张怀民、乌台诗案、
>>一、精神密友——月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
他曾经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也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还曾咏月: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亮变成了苏轼的精神密友。
>>一、精神密友——月
一同走进只有85字的
神作
>>二、初检预习,熟悉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巧识字音、字形
字音、字形
欣然[xīn rán]
遂[suì]
寝[qǐn]
藻荇[zǎo xìng]
柏[bǎi]
>>2.试入情境,有感情朗诵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方欲行(想要 )
2.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愿 )
3.解衣欲睡(想要 )
1.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3、巧解文意、理清大意

欣然
1.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1.但当涉猎( 只是 )
2.但微颔之( 只是 )
3.但手熟耳( 只是 )
4.但少闲人( 只是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幽静,少人)
盖:大概是
盖:原来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巧串翻译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三、巧析文本,品味情感
事件:赏月
>>1、叙事起承,寻伴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叙事,寻伴夜游)
思考:为什么是“欣然”?“亦”又说明什么?
>>2、转景描绘,月影交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景物 动静结合、比喻)
思考:两个比喻巧写景?
月景空明
竹影摇曳
>>3,自嘲话闲,流露深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月一如往常,竹柏一如往常)
思考:“但”字的含义?
如何理解“闲人” ?
闲之意: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散步 、月下美景
闲之情 :安闲自适、身为闲官、慨叹世人忙于名利,应顾及良辰美景
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复杂的内心。
>>四,巧评文意,留设存疑
本文主旨: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齐读文章,感受苏轼的豁达、乐观、开朗、洒脱。
但“此心安处是吾家”“眼前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五,emo情绪,化解月夜
1、根据自己的感受,运用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自己构思小文章。
2、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3、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