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4.4群落的演替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4.4群落的演替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26 22: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4.3群落的演替
喀拉喀托岛
时间:
1883 年 8 月 7 日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事件:
喀拉喀托火山
大爆发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火山岩岛屿
裸地
群落
群落
蜘蛛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880种动物
小草
小树林
几 年 后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1883年
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火山岩岛屿
导学
1、演替的概念、类型
2、光裸岩石、废弃农田的演替过程
3、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实例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后思:(8min)请学生快速的关注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准确、快速答题并认真记录疑惑。
前思:(7min)结合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课本第78-82页,并注意勾、圈、画、点、记 。
1、演替的概念、类型
2、光裸岩石、废弃农田的演替过程
3、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实例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甲和乙的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

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用哪条曲线表示?

3、甲、乙两种演替速度,那个进行的更快?

甲: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起始值不为零;乙: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起始值为零

甲大于乙

要求:普通话、大声、规范、迅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演替的概念

裸岩阶段
无生物群落
光裸岩石上的演替过程
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并分泌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人们将地衣称之为陆地生态环境的开路先锋。
苔藓阶段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
较高的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迁入;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代了地衣。
灌木阶段
更高的灌木在竞争中占优势,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各种鸟类迁入;群落结构较稳定,抵御环境变化能力增强。
森林阶段
高大的乔木在竞争中占优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种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初生演替小结:
特点:经历的时间长,速度慢。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演替的标志
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在优势种上发生了变化。
演替的原因
(1)外界环境因素:环境的不断变化(生存有利或者不利)
(2)群落内部因素:①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②群落内部的生命活动造成环境改变。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
(3)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实质: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结果:群落演替到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成熟的群落
群落演替的一般特点
次生演替的实例: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树林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次生演替小结:
1.特点
a.经历的时间短,速度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2.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3.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起始于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历时长
历时短
缓慢
较快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主要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