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9.苏州园林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9.苏州园林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1: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苏州园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文品读
01
课文赏析
02
随堂拓展
03
课文品读
01
课文回顾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艺术”高于“技术”,是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 “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实效性强,一般可复制。这里对“假山的堆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课文回顾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的“大多”一词有何作用?
“大多”起限制作用,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而并非是全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课文回顾
课文回顾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作用呢?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作用在于: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中”。
课文回顾
5.作者是如何举例说明苏州园林也讲究细小角落的图画美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课文回顾
6.文章结尾内容是否多余,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课文理解
1.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细微方面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特点。
课文理解
2.[重点]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要采用逻辑顺序。
课文理解
2.[重点]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要采用逻辑顺序。
课文赏析
02
核心问题
4.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5.“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的“大多”一词有何作用?
6.“花草树木的映衬”一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艺术”高于“技术”,是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实效性强,一般可复制。这里对“假山的堆叠”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大多”起限制作用,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而并非是全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2)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3)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核心问题
本文为什么运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运用空间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运用逻辑顺序。
课文结构
苏州园林
点题: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结语: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分说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总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近景远景的层次
园林角落的配置
门窗雕琢的匠心
色彩选配的协调
人如在画中


课文主旨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随堂拓展
03
国学诵读
游狮子林即景杂咏
[清]乾 隆
城中佳处是狮林,细雨轻风此首寻。
岂不居然坊市里,致生邈尔濮濠心。
真树盖将千岁计,假山曾不倍寻高。
云林大隐留芳躅,谁复轻言作者劳。
画谱从来倪与黄,楚弓楚得定何妨。
庭前一片澄明水,曾照伊人此沐芳。
国学诵读
【赏析】 乾隆皇帝在园主人和一班随从的陪伴下游览狮子林,见亭台楼阁、林泉瀑流、假山拱桥错落有致;细雨轻烟,微风拂面,非常惬意,于是写下这首诗,表达他高兴、愉快的心情。
走进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山丘、水泉、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园林的最初形式为囿。囿是围起来的养动物的园林。囿中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娱乐。周文王曾建“灵囿”。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有了进一步的风景组合,有土山等,已经开始营造自然山水园林。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走进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影响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唐宋时期园林发展到成熟阶段。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