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课文品读
01
课文赏析
02
随堂拓展
03
目录
CONTENTS
01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1.从文章主、副标题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文章主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点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人民英雄,即革命先烈。副标题表明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表现出作者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课文回顾
2.试分析第2段所包含的内容。
①交代了作者的第一个观察点,说明这是远望; ②交代了纪念碑的位置,突出了它的巍峨; ③第一次提到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④交代了作者由远到近的瞻仰顺序,并交代了第二个观察点——“纪念碑台阶前”。
课文回顾
3.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 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此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其中的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课文回顾
4.第⑥段与后面四段是什么关系?
总说和分说的关系。第⑥段总说十幅浮雕,从位置、高度、全长、耐久年限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为下文详细介绍做准备。
5.文中提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有什么用意?
海关和银行大楼是当时外滩的标志性建筑,而外滩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上海最早建立据点的地方,这样写揭示了“五卅运动”发生的原因。
课文回顾
课文回顾
6.结尾再次出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 个大字,有什么作用?
紧紧围绕纪念碑的主题,反复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文理解
1.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文章在重点说明的同时,也有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我越过广场”,“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介绍十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并对其进行详略得当的描写。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02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本文采纳了什么说明方法
本文采纳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意义
延伸问题
1.介绍十幅浮雕时,作者为什么按东、南(背面)、西、北(正 面)的顺序,而不是从正面介绍到背面呢?
东、南、西、北的介绍顺序恰好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顺序相一致,作者以此顺序回顾了1840年到1949 年间中国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剥削者,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史实。
课文结构
点题,总领全文
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具体介绍纪念碑
抒写瞻仰感受
远景
建造(插叙)
题字、碑文等
十幅浮雕
首尾呼应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正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点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表达;以仰望者自己的活动次序为主,空间次序为辅,兼以逻辑次序经过对人民英豪纪念碑详细而全面的介绍,热忱颂扬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和他们勇敢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民众对他们的无穷崇拜和深切。
课文主旨
03
随堂拓展
国学诵读
原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①之。——《晏子春秋·内篇》
译文:对国家有利的人或事,都应当欢迎或喜爱;
对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或事,都应当憎恨或反对。
原文:苟②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富贵得失。
【注释】①恶(wù):憎恨,厌恶。②苟:假如,如果。
国学诵读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在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屋顶中,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等。佛殿、皇宫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筑多采用重檐庑殿顶,这是尊贵的象征。庑殿顶这种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又称为“四阿顶”。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