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 消息二则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 消息二则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1: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1
课前导入
2
字词学习
3
课文浅析
4
课文赏析
5
课文拓展
1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里。
写作背景
两则消息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分别刊载于1949 年4 月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军队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国民政府玩弄“和平”阴谋。1949年4 月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限国民政府4 月20 日前表态。4 月20 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21 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4 月22 日,毛泽东撰写了这两则消息。
2
字词学习
学习生字
泄 气
xiè
督 战

要 塞
sài
理解词语
泄气:
泄劲。
督战:
监督作战。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
已经。
锐不可当: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抵挡。
多音字

sè(闭塞)

sāi(塞子)
sài(要塞)
dāng(应当)
dàng(得当)
辨析词语
锐不可当 势不可当
都有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的意思。
“锐不可当”多形容攻势凌厉。
“势不可当”多形容来势迅猛。
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2.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当。
相同点:
不同点:
造 句:
3
课文浅析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学写消息。
课文理解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三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的本质,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深度,提升了其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课文理解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课文理解
本文的结语部分说“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消息的主体部分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英雄式的战斗”?
主体中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而“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则通过正面叙述,表现了我军“英雄式的战斗”。
4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写在前,东路军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的先后,也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延伸问题
这则消息有哪些特色,分小组总结。
1.详略得当。
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两路军,而详写了东路军。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英勇善战的精神。
2.叙议结合。
这篇新闻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课文结构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渡江概况
具体战况
扬我军将士神威
展渡江战役盛况
课文主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金陵”名称的来历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一般认为是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战国时期称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为那时钟山叫作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唐代的《建康实录》明确记有楚威王是“因山立号,置金陵邑也”,即用山名作为邑名。
推荐阅读
“金陵”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相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龙湾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 始皇) 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又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是诡称在山中埋金,这样,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这是秦始皇驱人凿断山脉破坏王气的计谋。不过,“埋金之说”有明显的传说和迷信色彩,并不可信。
国学诵读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 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 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用道来辅佐君主者,不恃武力逞强于天下。恃武逞强这样的事经常遭到报应。征战之地,荆棘丛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大灾荒年。善用兵者,只求达到目的就算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追求这目的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事物强盛过头则将衰朽,这叫作不合乎道,不合乎道者会很快消亡。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