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课件(13张PPT+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课件(13张PPT+16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5:22:28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
一.回忆导入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作者介绍
二.作者介绍
【鲁迅】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等。
三.写作背景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许多有志青年为救国留学海外。鲁迅即在此列。
1902年4月,二十二岁的鲁迅从东京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结识了藤野先生。
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
20年后,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写了《朝花夕拾》,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即是其中一篇。
四.梳理字词
烂熳( ) 发髻( ) 芦荟( )
绯红( ) 解剖( ) 畸形( )
杳无消息( ) 瞥见( ) 宛如(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
màn

huì
fēi

pōu
piē
yǎo
wǎn
xùn

jié
cuò

jiàn
四.梳理字词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五.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明线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
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怀念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五.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
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4-35):
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的经过,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
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谢谢观看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共16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一.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深入探究。
一、全文记录了哪几件事?
离开东就之缘由
仙台求学受优待
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
了解女人裹脚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离别先生
五.深入探究。
二、研读1-3段。
(1)这部分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成员。
五.深入探究。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请结合原文分析。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
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的愚昧、落后。
“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写出了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的丑态。
“但到傍晚......“那是在学跳舞”
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的不思进取、庸俗麻木、不学无术。
厌恶、鄙夷
二、研读1-3段。
五.深入探究。
(3)说说你对“实在”“标致”的理解:
反语,“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二、研读1-3段。
五.深入探究。
(4)第1部分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比喻、反语、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却不思进取,庸俗麻木。作者正是运用比喻、反语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讽刺之情巧妙地融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研读1-3段。
五.深入探究。
三、研读4-35段。
(1)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爱 国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仙台求学受优待
五.深入探究。
三、研读4-35段。
2.在仙台。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外貌——
动作——
语言及声调——
耳闻亲见——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缓慢而很有顿挫
“我就是叫做......”
生活简朴


学者
形象
五.深入探究。
三、研读4-35段。
3.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
了解女人裹脚
正直热忱、
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尊重科学
真诚关怀、
正直无私、
热情诚恳
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
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词
五.深入探究。
三、研读4-35段。
4.阅读24至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件事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看电影事件:
匿名信事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
弱国国民受歧视,极度愤慨,心生悲凉,表现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五.深入探究。
三、研读4-35段。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到了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选择学医的。可是,在学医的过程中,当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中,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时,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使鲁迅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五.深入探究。
三、研读4-35段。
5.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原句。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五.深入探究。
三、研读4-35段。
6.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伟大”指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谢谢观看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