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李清照))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李清照))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8: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李清照)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一、朗读诗歌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称李长吉、李昌谷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三、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一首拟乐府诗。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四、了解诗意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了解诗意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比喻和夸张
五、鉴赏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修辞:
比喻敌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炼字:
“压”“欲摧”
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当,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3.“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
2.“秋色 ”
1.听觉和视觉:
“夜 ”
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
点明交战时间之长。
3.“凝”
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惨烈。
“半卷红旗”:
“易水”:
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
运用战国时燕昭王修筑台子,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
运用典故:
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
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
慨赴难的精神,点明主旨。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本诗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坚定决心。
赤壁 杜牧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朗读诗歌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传世。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山行》,散文《阿居宫赋》等。
三、背景介绍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四、了解诗意
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销蚀掉,
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托物起兴:
五、鉴赏诗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暗含着物是人非之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表达方式:议论
以二乔的命运隐喻东吴的存亡,以小见大,慨叹历史上英雄成败要看机遇。以此影射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况。含蓄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
本诗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渔家傲 李清照
一、朗读诗歌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词作。
三、写作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三、写作背景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李清照等。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四、了解词意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漂。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他情意恳切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四、了解词意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徒有妙句被人称道,却是空无用处。
(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请千万别停息,让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到海上仙山!
上阙:
五、鉴赏全词
下阙: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
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遇不幸,渴望找到幸福。
所展现画面:
五、鉴赏好句
环境描写:
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
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
乎在转动,像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五、鉴赏好句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①“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②“路长”“日暮”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和“日月忽其不淹兮”,表达了词人在人生路上是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写出了词人晚年的孤独无依和痛苦的感受。
③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五、鉴赏好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运用丰富的想象,借用典故,
把自己比作大鹏,乘风高飞,希望风不要停止,把自己的小舟吹到仙山区。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追求理想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本诗小结
这首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暗含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诉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