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富贵不能淫》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背诵精彩片段。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4.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背诵精彩片段。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公孙衍 张仪 诸侯惧 天下熄 焉得 戒之 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妾妇之道 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
2.按课文填空
⑴ ,安居而天下熄。
⑵以顺为正者, 。
⑶ ,立天下之正位, 。
⑷得志, ;不得志, 。
⑸ , , ,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⑴一怒而诸侯惧⑵妾妇之道也⑶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⑷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⑸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安居而天下熄 ⑵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⑶以顺为正者 ⑷富贵不能淫
答案⑴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⑵教导、训诲。⑶常法。⑷惑乱,迷惑。
4.翻译句子。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⑴他们一生气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⑵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二、文言知识归纳
㈠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rǔ):通“汝”,你)
㈡一词多义
1.得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⑵得志,与民由之(能够 / 实现 )
2.戒⑴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⑵往送之门,戒之曰 (谨慎/ 告诫)
3.道⑴行天下之大道 ⑵妾妇之道也(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原则,行为准则)
4.居⑴居天下之广居 ⑵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所,住宅 )
5.之⑴丈夫之冠也 ⑵母命之 ⑶往送之门 ⑷居天下之广居
(介入主谓/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动词,去,到助词,的。)
㈢词类活用
⑴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
⑵丈夫之冠也
(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⑶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⑷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⑸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㈣古今异义
⑴岂不诚大丈夫哉 大丈夫,
(古义: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成年女子的配偶)
⑵父命之 命,(
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⑶以顺为正者 正,
(古义:常法;今义:位置在中间)
⑷与民由之 由,
(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㈤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1.戒之曰。(省略句,省略主语“母亲”)
(母亲)告诫她说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三、自主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合作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拓展延伸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课堂检测
㈠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定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或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
, 。
2.描写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的句子是: , , 。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 , 。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5.《富贵不能淫》的中心论点是 , , ,
。
答案: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㈡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D(A.大丈夫, 古义: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成年女子的配偶B.夫子,古义:丈夫;今义: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C.亲戚,古义:族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
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句子是(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蝉则千转不穷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答案:D(A.“女”通“汝”,你B.“畔”同“叛”,背叛C.“转”同“啭”,鸟鸣声)
㈣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
A.丈夫之冠也 B.居天下之广居
C.富贵不能淫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答案:D(A.冠,名词作动词,行冠礼B.居(第二个),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C.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㈤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意义。
D.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却是个例外。
答案:D(本文也不例外,如其中提到 的“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都是封建糟粕)
㈥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无违夫子 ⑵威武不能屈
⑶民信之矣 ⑷必不得已而去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比较【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各自强调的是什么?
答案:1.⑴违背。⑵使屈服。⑶信任,信用。⑷去掉。
2.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⑵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孟子从“仁”“礼”“义”的高度,强调“大丈夫”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自己的立场;孔子则着眼于“信”,强调“信”的重要性,即“民无信不立”。
【乙】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掌握名句;
2.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富贵不能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背诵精彩片段。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4.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背诵精彩片段。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2.按课文填空
⑴ ,安居而天下熄。
⑵以顺为正者, 。
⑶ ,立天下之正位, 。
⑷得志, ;不得志, 。
⑸ , , ,此之谓大丈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安居而天下熄 ⑵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⑶以顺为正者 ⑷富贵不能淫
4.翻译句子。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二、文言知识归纳
㈠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㈡一词多义
1.得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⑵得志,与民由之
2.戒⑴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⑵往送之门,戒之曰
3.道⑴行天下之大道 ⑵妾妇之道也
4.居⑴居天下之广居 ⑵居天下之广居
5.之⑴丈夫之冠也 ⑵母命之 ⑶往送之门 ⑷居天下之广居
㈢词类活用
⑴居天下之广居
⑵丈夫之冠也
⑶富贵不能淫
⑷贫贱不能移
⑸威武不能屈(
㈣古今异义
⑴岂不诚大丈夫哉 大丈夫,
⑵父命之 命,(
⑶以顺为正者 正,
⑷与民由之 由,
㈤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1.戒之曰。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三、自主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四、合作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拓展延伸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课堂检测
㈠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定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或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
, 。
2.描写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的句子是: , , 。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 , 。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5.《富贵不能淫》的中心论点是 , , ,
。
㈡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句子是(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蝉则千转不穷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㈣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
A.丈夫之冠也 B.居天下之广居
C.富贵不能淫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㈤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意义。
D.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却是个例外。
㈥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无违夫子 ⑵威武不能屈
⑶民信之矣 ⑷必不得已而去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比较【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各自强调的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掌握名句;
2.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1.公孙衍 张仪 诸侯惧 天下熄 焉得 戒之 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妾妇之道 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
2.⑴一怒而诸侯惧⑵妾妇之道也⑶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⑷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⑸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⑴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⑵教导、训诲。⑶常法。⑷惑乱,迷惑。
4.⑴他们一生气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⑵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二、㈠(女(rǔ):通“汝”,你)
㈡1.(能够 / 实现 )
2.(谨慎/ 告诫)
3.(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原则,行为准则)
4.(居住/ 居所,住宅 )
5.(介入主谓/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动词,去,到助词,的。)
㈢⑴(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
⑵(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⑶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㈣⑴(古义: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成年女子的配偶)
⑵(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⑶(古义:常法;今义:位置在中间)
⑷(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㈤1.(省略句,省略主语“母亲”)
(母亲)告诫她说
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三、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五、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㈠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㈡D(A.大丈夫, 古义: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成年女子的配偶B.夫子,古义:丈夫;今义: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C.亲戚,古义:族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
㈢D(A.“女”通“汝”,你B.“畔”同“叛”,背叛C.“转”同“啭”,鸟鸣声)
㈣D(A.冠,名词作动词,行冠礼B.居(第二个),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C.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㈤D(本文也不例外,如其中提到 的“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都是封建糟粕)
㈥1.⑴违背。⑵使屈服。⑶信任,信用。⑷去掉。
2.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⑵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孟子从“仁”“礼”“义”的高度,强调“大丈夫”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自己的立场;孔子则着眼于“信”,强调“信”的重要性,即“民无信不立”。
【乙】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富贵不能淫》
孟 子
1.听写生字词
公孙衍 张仪 诸侯惧 天下熄 焉得 戒之 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妾妇之道 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
2.按课文填空
⑴ ,安居而天下熄。
⑵以顺为正者, 。
⑶ ,立天下之正位,
。
⑷得志, ;不得志, 。
⑸ , ,
,此之谓大丈夫。
一怒而诸侯惧
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⑴安居而天下熄
⑵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⑶以顺为正者
⑷富贵不能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教导、训诲。
准则,标准。
惑乱,迷惑。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翻译句子
他们一生气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㈠通假字
女(rǔ):通“汝”,你
㈡一词多义
1.得
2.戒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⑵得志,与民由之
⑴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⑵往送之门,戒之曰
能够
实现
谨慎
告诫
3.道
4.居
⑴行天下之大道
⑵妾妇之道也
⑴居天下之广居
⑵居天下之广居
道路
规则
居住
居所,住宅
5.之
⑴丈夫之冠也
⑵母命之
⑶往送之门
⑷居天下之广居
助词,的。
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动词,去,到
介入主谓
㈢词类活用
⑴居天下之广居
⑵丈夫之冠也
⑶富贵不能淫
⑷贫贱不能移
⑸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
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⑴岂不诚大丈夫哉 大丈夫,
⑵父命之 命,
⑶以顺为正者 正,
⑷与民由之 由,
古义: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成年女子的配偶
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古义:常法;今义:位置在中间
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㈣古今异义
㈤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1.戒之曰。
省略句,省略主语“母亲”
(母亲)告诫她说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㈠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定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或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
, 。
2.描写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的句子是:
, , 。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 ,
。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5.《富贵不能淫》的中心论点是 ,
, , 。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㈡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大丈夫, 古义: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成年女子的配偶
夫子,古义:丈夫;今义: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亲戚,古义:族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蝉则千转不穷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句子是( )
“女”通“汝”,你
“畔”同“叛”,背叛
“转”同“啭”,鸟鸣声
D
㈣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
A.丈夫之冠也
B.居天下之广居
C.富贵不能淫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冠,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居(第二个),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
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D
㈤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意义。
D.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却是个例外。
D
本文也不例外,如其中提到 的“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都是封建糟粕
㈥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乙】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⑴无违夫子
⑵威武不能屈
⑶民信之矣
⑷必不得已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违背
使屈服
信任,信用
去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比较【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各自强调的是什么?
孟子从“仁”“礼”“义”的高度,强调“大丈夫”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自己的立场;孔子则着眼于“信”,强调“信”的重要性,即“民无信不立”。
1.背诵课文,掌握名句;
2.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富贵不能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背诵精彩片段。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4.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背诵精彩片段。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2.按课文填空
⑴ ,安居而天下熄。
⑵以顺为正者, 。
⑶ ,立天下之正位, 。
⑷得志, ;不得志, 。
⑸ , , ,此之谓大丈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安居而天下熄 ⑵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⑶以顺为正者 ⑷富贵不能淫
4.翻译句子。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二、文言知识归纳
㈠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㈡一词多义
1.得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⑵得志,与民由之
2.戒⑴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⑵往送之门,戒之曰
3.道⑴行天下之大道 ⑵妾妇之道也
4.居⑴居天下之广居 ⑵居天下之广居
5.之⑴丈夫之冠也 ⑵母命之 ⑶往送之门 ⑷居天下之广居
㈢词类活用
⑴居天下之广居
⑵丈夫之冠也
⑶富贵不能淫
⑷贫贱不能移
⑸威武不能屈(
㈣古今异义
⑴岂不诚大丈夫哉 大丈夫,
⑵父命之 命,(
⑶以顺为正者 正,
⑷与民由之 由,
㈤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1.戒之曰。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三、自主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四、合作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拓展延伸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课堂检测
㈠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定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或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
, 。
2.描写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的句子是: , , 。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 , 。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5.《富贵不能淫》的中心论点是 , , ,
。
㈡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句子是(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蝉则千转不穷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㈣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
A.丈夫之冠也 B.居天下之广居
C.富贵不能淫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㈤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意义。
D.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却是个例外。
㈥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无违夫子 ⑵威武不能屈
⑶民信之矣 ⑷必不得已而去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比较【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各自强调的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掌握名句;
2.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