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梦回繁华
目
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掌握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大家能从这段视频中获取哪些信息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既然《清明上河图》蕴含着这么繁富的信息,涉及这么丰富的内容,毛宁在介绍这幅图时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能否介绍的明白呢?让我们快速走进文本,认真领略它的风采吧!
汴梁 绢本 驼队 沉檀 冗长 翰林
题跋 田畴 舳舻 簇拥 行旅 宏敞
摄取 遒劲 握篙
biàn
juàn
tuó
tán
rǒng
hàn
bá
chóu
zhú lú
cù
xíng lǚ
chǎng
shè
qiú
gāo
巩固字词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指路途遥远的翻山渡水。形容旅途艰苦。
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巩固字词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梳理出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介络这幅图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速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第1自然段,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第2自然段,介绍画家张择端的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
第3—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
壹
逻辑顺序
就整篇而言,是按由表及里的顺序来介绍的;在介绍画作的内容时,是按次(开卷)、主(中段)、次(后段)的顺序。
贰
空间顺序
说明画作的内容时是按从右至左的顺序来介绍的。
例: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细读全文,探究说明方法
本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几种画面细节,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
这篇文章题为“梦回繁华”,能不能换成“《清明上河图》介绍”?为什么?
默读全文,思考题目含义
根据文章第2自然段,这“繁华”应该是指北宋城市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这种繁华局面是不是真实的呢 在历史上或许是真实的,但我们从第2自然段介绍画作创作的时间看,那时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火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因此画作所呈现的可能只是画家所能忆起的往昔的真实,所以文章称“梦回”,这“梦”中应该含蓄着作者对往日繁华的追念。
同时,这张图流传至南宋时期后,那些已经南渡的北宋遗民看到这幅图,也必然会引起他们对故土的怀念,对北宋繁荣生活的追忆。因此,“梦回繁华”既是说的这幅图画的内蕴,更是为了展示画图人和看图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本文介绍《清明上河图》重在介绍画作的内容而不是绘画的技巧,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的
这样选取重点是为了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标题“梦回繁华”概括了本文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要通过这幅画作展示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繁华,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读者通过文章的细致介绍,自然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拓展阅读——画作之迷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拓展阅读——画作之迷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拓展阅读——画作之迷
颂辞之说:
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