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比较地区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大小;
2.理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掌握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3.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第三节 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
自转中心:
地轴(延长方向,指向北极星)
地球绕其在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 轴
北极星
(二)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侧视
北极俯视
南极俯视
(不管什么视角,箭头都是自西指向东。)
地球自转的方向素材.exe
(三)地球自转的周期
1、概念:
2、地球自转的周期:
即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T)。
1个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3时56分4秒。
1个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是24小时。
恒星日和太阳日素材.exe
(四)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A
A′
C
B
C′
B′
N
S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15度/小时,极点角速度为零或无角速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素材.exe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四)地球自转的速度
A
C
B
C′
B′
N
南北两极点线速度为零(或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线速度最大,1670千米/小时
南北纬60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四)地球自转的速度
思考:西藏的拉萨和杭州(同一纬度),比较一下这两个地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A
C
B
C′
B′
N
海拔对线速度的影响
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越高的地方自转线速度越大。
地球自转的速度素材.exe
二、地球的公转
第三节 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
公转中心:
公转轨道: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接近正圆的一个椭圆形轨道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自转方向一致。
(三)地球公转的周期
周期:
1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年和回归年素材.exe
(四)地球公转的速度
太阳
中心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
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绕太阳公转位于近日点时速度(包括线速度和角速度)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地球公转模型素材.exe
第三节 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课堂小结:
自转
公转
概念
中心:地轴
倾角
指向
北极星
方向
周期:恒星日、太阳日及区别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概念及变化规律
: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概念:
方向:与自转一样
周期:恒星年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变化规律
中心:太阳
对比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晨昏线的含义,学会判断晨线和昏线;
2.理解地方时的含义,掌握地方时的有关计算;
3.掌握时区划分和区时的有关计算;
4.理解日期的划分界限,掌握日期变更规律和日期比例计算;
5.掌握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影响,学会利用地转偏向力来判断自然想象;
第三节③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
四、昼夜交替
(一) 昼夜现象
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
(二)昼夜交替
原因: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三)晨昏线(圈)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将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四)晨昏线(圈)的判断
顺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
(五)晨昏线(圈)的判断
侧视图
(五)晨昏线(圈)的判断
M
K
N
L
N
S
俯视图
圆柱投影图
(六)晨昏线(圈)的特点
① 晨昏线(圈)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
② 晨昏线(圈)平分赤道;
③ 晨昏线(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
S
太阳光线
昏
线
N
晨
线
第三节③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
五、地转偏向力
(一)地转偏向力概念
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转的力,叫地转偏向力。(特别是气体、液体水平运动容易受到偏转。)
(二)偏转规律及特点
规律:
①在北半球向右偏转;
②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③赤道上无偏转;
特点:
①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
②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三)偏转地转偏向力方向的方法
(南半球)
(北半球)
初始运动方向
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四)实例
气体:①地转偏向力的实例:热带气(台风) (水涡)
②北半球河岸形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在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作用比对左岸强烈,以致大河右岸通常比较陡峻,而左岸则较为平缓
(四)实例
(四)实例
③北半球铁轨的右边轨道磨损更严重
第三节 时差
六、时差
(一) 地方时
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地方时:不同经线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一) 地方时
A
B
C
A
B
C
①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②东加西减
(一) 地方时
地方时的计算:
A:60°E,8:00; B:90°E, 则B地此时几点?
A:60°E,8:00; B:30°E, 则B地此时几点?
A:50°E,7:00; B:70°E, 则B地此时几点?
A:30°E,9:00; B:30°W, 则B地此时几点?
A:55°W ,20:00;B:43°E, 则B地此时几点?
A:80°E,6:00; B:100°W,则B地此时几点?
(二) 时区与区时
1、产生原因:为了各地的时间换算方便,划分成的时间区域
2、划分规则: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1个中时区+11个东时区+11个西时区+1个东西十二区
3、特别注意:每个时区都有自己的中央经线;每条中央经线都能被15整除;每时区跨15°经度
4、区时:每个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称为这一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1小时
时区计算:
A:75°E, 则A地位于哪个时区?
A:50°W, 则A地位于哪个时区?
A:85°E,则A地位于哪个时区?
已知A点位于中时区,该区的中央经线为?
已知A点位于东八区,该区的中央经线为?
已知A点位于东西十二区,该区的中央经线为?
(二) 时区与区时
(二) 时区与区时
时区计算:(画数轴)
①已知经度求时区:经度÷15,余数小于7.5,商就是时区;余数大于7.5,商加1就是时区。
②已知时区求中央经度:时区*15=该时区中央经线
区时计算:
A:东五区; B:东十区, 求A,B两点时区差?
A:西三区; B:西九区, 求A,B两点时区差?
A:西四区; B:东三区, 求A,B两点时区差?
A:东五区,6:00;B:东十区,求B点所在区的区时?
A:西三区,10:00;B:西九区,求B点所在区的区时?
A:西四区,11:00;B:东三区, 求B点所在区的区时?
(二) 时区与区时
(二) 时区与区时
区时计算:
同减异加求时区差
①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求时区差用减法
②两地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则求时区差用加法
东加西减求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三) 日界线
①自然日界线:0:00(或24:00)所在经线;
②人为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和180°经线重合);
特殊问题:飞行问题
1. 当地时间某日14时,一架飞机从东京国际机场(东9区)起飞,大约3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的北京时间约为
2. 王老师2019年1月1日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旧金山(西八区),该航班信息为:直飞,1月1日0:15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 12月31日19:20到达旧金山机场,本次航班飞行时间为?
求:O、A、C、D点
的时间。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求:O、A、B、C、D点的时间。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⑤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学会计算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
3.结合实例,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4.了解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并理解其含义。
第三节⑤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七、昼夜长短
(一)昼弧和夜弧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这个地方所在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关系来表示。
夜弧
昼弧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
①春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都为12小时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
②夏至日:
北半球达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
③秋分日: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
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都为12小时
④冬至日: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
北半球达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北或南),则哪个半球 就会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2.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3.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北或南)移动,则哪个半球(北或南)的昼长就变长。
(四)昼夜长短相关计算
昼长 + 夜长 = 24小时
昼长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一个地区的12时和0(24)时分别是昼和夜的平分点
某地的某天的日出时间是5:00,求该地的日落时间?该地这一天的昼长是多少?
八、正午太阳高度角
第三节⑤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某地的夹角。
O
H
地平面
取值范围:
0 ~ 90°
正午太阳高度角:某地正午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O
h
地平面
0°
90°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赤道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两极
南半球
北半球
计算:
H = 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①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
②楼间距:纬度与楼间距成正比
③热水器最佳夹角=90°- H
H
h
h
应用:
计算:
H = 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应用:小明家(约21°34′N)准备在某楼盘买楼,两栋楼的楼高均为30米,楼层高3米,楼间距为21米,问本楼在冬至日正午见不到阳光的楼层是?
30
21
九、四季更替和五带
(一)四季更替
过渡季节
3,4,5月
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6,7,8月
过渡季节
9,10,11月
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12,1,2月
(二)五带划分
热 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二)五带划分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对五带划分范围的影响?
热 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