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咬文嚼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1 22:3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一副对联:
另一副对联:
德配孟母
母配孟德
咬文嚼字
作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咬文嚼字释义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 也毫无用处。
一 生字词
下乘(chéng) 岑寂(cén) 锱(zīzhū)
没镞(mozu) 咬文嚼字(jiào)
咀嚼 (júe) 嚼舌(jiào) 蕴藉(yùn) 累积(lěi) 憎恶(zēngwù)
便宜(piányì)尺牍(dú) 灞桥(bà)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īng) 二词语
A 援引:引用 成例 B 付梓:把稿件交付印刷。 C 蕴藉:含蓄 而不显露 D兴会:因偶然有所感受而发生的意趣。E下乘:下品,下等。F岑寂:寂静。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咬文嚼字
艺术的完美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留心玩索
刻 苦自 励
推 陈 出 新
时求精练吻合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课文主旨
实例1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咬文嚼字一下。 1, 首先在阅读方面。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实例2
“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2, 其次在写作方面。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归纳小结
咬文嚼字,咬出意味,嚼出感情。
如此,方能读出文意,领会主旨;
如此,方能妙笔生花,一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