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说课课件
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是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显微镜是生物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所以,本节实验课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1、说出显微镜各构造的名称和作用,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提高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端正学习态度,不把“工具”当“玩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一定的生物实验素养。
2、教学目标
二、实验方法和手段
1、本实验采取的方法是实验指导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本实验以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指导为手段进行分组实验的教学。
三、教材处理
教材内容包括实验的材料器具、显微镜的取放、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
(1)实验材料器具:(出示材料 )字母“e”装片、高级镜头纸、纱布、显微镜。(演示取放显微镜操作)
取放显微镜禁止使用这两种不规范的操作。
(2)正确的取放显微镜。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镜臂朝向自己,保持镜体直立。
安放:应把显微镜轻轻放在试验台略偏左的地方,镜座距身前的试验台边缘约7㎝左右,(避免触碰镜身)。
目镜
镜筒
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遮光器
反光镜
镜座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臂
镜柱
压片夹
通光孔
(3)显微镜的构造:
光学构造(目镜和物镜);
照明构造(反光镜和遮光器);
机械构造(镜座、镜柱、镜臂、镜筒、载物台、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的使用原理:
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而且比实物大得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倒像是上下相反、左右相反;上下左右移动装片,像会朝着装片移动的相反方向发生移动。
e
e
试一试:上下左右移动装片
左右相反
上下相反
目镜内看到的是:倒像
e
e
试一试:上下左右移动装片
(4)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显微镜分三步操作:
第一步完成对光:
先取下镜筒保护盖,安装低倍目镜,以镜柱为轴,转动镜臂,让镜筒上端正对观察者;依次转动粗准焦螺旋、转换器、遮光器,分别进行提升镜筒、选用低倍物镜、选用较大光圈;
最后转动反光镜,使平面镜朝向光源,此时左眼注视目镜(不可闭着右眼),直至出现一白亮视野,则对光完成。
(对光成功后,显微镜不可再移动位置)
第二步做好观察准备
用压片夹压住装片(防止下滑),为便于观察,使装片上字母“e”正对载物台中央的通光孔;
再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慢慢接近装片(此时眼睛从一侧注视着物镜,防止压碎装片,损伤镜头)。
第三步观察装片:
左眼靠近并注视目镜,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字母“e”的像为止(若找不到物像,说明字母“e”未对准通光孔),必要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右眼睁开(不要闭着)绘制像或记录结果。
光线
载物台
通光孔
反光镜
物镜
白亮的视野
载物台
物镜
粗准焦螺旋
载物台
细准焦螺旋
你来试一下吧?
四、实验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实验。
学生分组、分步骤使用显微镜。
拓展与实验效果评价。
(一)、 创设情景、导入实验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引入使用显微镜的课题。
草履虫
黄瓜表皮细胞
黑藻叶片细胞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
(二)学生分组、分步骤使用显微镜,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
使用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实验前“清点”)
对光
观察
收镜(实验后“清理”)
收镜(整理和存放显微镜)
①、先提升镜筒,取下装片和目镜,用高级镜头纸清除目镜表面的痕迹(放回目镜盒),再用纱布把字母”e”装片和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字母”e”装片放回工具盒);
②、竖立反光镜,同时把物镜偏向两旁;
③、最后,直立镜身,加盖保护盖,将镜筒降至最低,把显微镜放回镜箱,送回原处。
(三)拓展与实验效果评价
1、通过组织讨论优化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拓展研究内容,挖掘隐含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2、实验效果评价要结合学生动手实践和实验反馈来进行,评价要做到实用、有效,并且实事求是。
我这次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