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思考与讨论:
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2、大气中的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一、碳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D
【方法技巧】理解物质循环的关键点
(1)循环的主题: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2)循环的渠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
(3)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A
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典例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材料用具:土壤、 落叶、 玻璃容器、 标签、 塑料袋、 恒温箱、 纱布。
(2)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一个贴上“________组” 标签,另一个贴上“__________组” 标签。
②将准备好的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将其中_______组放入恒温箱,________℃灭菌 1 h。
③取落叶12片,分成 2份,分别用________包好,埋入 2个容器中,深度约 5 cm。
④将 2个容器放于实验室相同的环境中, 1月后,取纱布包。
⑤观察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落叶的_______程度。
(3)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落叶相比_________。
②结论:说明土壤中的微生物对落叶具有________。
(4)问题思考:
①实验组的叶片腐烂程度低,原因是实验组的土壤进行了_______、杀死了______,而细菌具有分解作用。
②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思路如下:
【标准解答】本案例属于分析类实验,以教材实验为基础从一般设计实验程序的角度,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对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中需要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如本实验采用 60℃对土壤进行 1小时处理;此外,对照实验遵循等量对照,如本实验中对落叶的选取要求形态、 大小要相同并分成两等份。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材料的改变,要有衡量标准,如本实验中的衡量标准是落叶的“腐烂程度” 。
答案:(2)①实验 对照 ②实验 60 ③纱布
⑤腐烂 (3)①腐烂程度要高 ②分解作用
(4)①灭菌处理 细菌
②土壤的多少;实验处理时间的长短;落叶的种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