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白杨礼赞
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
茅盾
开垦 主宰 倦怠
倔强 婆娑 虬枝 宛然 秀颀 鄙视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楠木
(kěn)
(zǎi)
(dài)
(jué jiàng)
(pó suō)
(qiú)
(wǎn)
(qí)
(bǐ)
(dǐ)
(qián)
(yān )
(nán)
重点字音
晕
(yùn)晕车
(yūn)晕头转向
折
(zhé)折磨
(shé)折本
(zhē)折腾
颀
欣
(qí)秀颀
(xīn)欣然
多音字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形容姿态优美;眼泪下滴的样子;盘旋舞动的样子。
宛然:委曲顺从的样子。
秀颀:美而高。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恹恹欲睡:形容 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
“礼”即敬礼、致敬,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意思是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全文哪些句子和段落直接对“白杨”进行了“礼赞”?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一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四段)
这就是白杨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六段)
我赞美白杨树,因为……( 第八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九段)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抒情线索)
作用:与标题相呼应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初步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想想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三个方面:外部环境、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气质。
(二)从文中筛选以下信息:
黄土高原的特点:
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
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雄壮、伟大 单调
恹恹欲睡到惊奇地叫了一声
生长环境的
不平凡
色彩浓郁——“黄绿错综”
幅员辽阔——“无边无垠”
地势平坦——“坦荡如砥”
黄土高原的壮美
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雄壮、伟大正衬不平凡,单调反衬不平凡),为下文白杨树出场做铺垫。
白杨树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外部形态
总的形象
干
枝
叶
皮
力争上游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笔直,绝无旁枝
笔直,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
整体感知
伟丈夫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好女子
农民 哨兵
精神 意志
拟人 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婆娑
屈曲盘旋
白杨树又有怎样的内在气质?
齐读:“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021/12/1
桐城市黄岗初中:舒林
18
课堂探究(一)
第一个“难道”句,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
第二个“难道”句,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句,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作用:层层递进,深化主题。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
课堂探究(二)
白杨树为什么能够象征北方农民、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北方农民
哨兵
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质朴、严肃、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傲然挺立
靠近团结、
力求上进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品质
定义: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特点: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作用: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小课堂
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将两种树的品格进行对比。将“不平凡”的白杨树和贵族化的楠木进行对比,突出白杨树的高贵品质。
2、两种树代表的人不一样。白杨树象征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楠木象征的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如国民党反动派)。
课堂探究(三)
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
不矛盾,白杨树在西北极常见,也极易生长,不被重视,因而它“极普通”;但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压迫不倒,因而它“不平凡”。这些都和北方农民相似,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正是为了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
课堂探究(四)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文章使用了象征、对比、烘托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