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优化课堂》课件: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优化课堂》课件: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3 11:05:3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科技人才短缺;资本主义国家对
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2.科技振兴的措施
(1)方针:自力更生。
中国科学院
李四光
(2)建立科研领导和研究机构:1949 年,成立__________(中
科院)、1958 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委)。
(3)建设科研队伍:吸收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如________、
华罗庚、________、吴阶平,_________等,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钱学森
邓稼先
(4)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1956 年,国务院年成立科学
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
内掀起“______________”的热潮。
向科学进军
3.改革开放前的主要科技成就
(1)国防科技领域
①1958 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中国开始跨
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 年,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
原子弹
③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一号
④1970 年,“长征 1 号”运载火箭运送“____________” 人
造地球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结晶牛胰岛素
(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①1965 年,首次人工合成______________。
②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的________________。
籼型杂交水稻
4.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文革”后,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号召。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3)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4)1985 年开始实施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 年 9 月,邓小平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3.意义
(1)反映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
的理论概括。
科教兴国
(2)成为中国实施“__________”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863 计划
火炬计划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
继实施。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2.成就
(1)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①国防: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②和平利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研。如:秦山、
大亚湾核电站。
核科技工业
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
系的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
①1984 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②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
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从 1990 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 年,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杨利伟
②2003 年,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神舟 5 号”载人宇
宙飞船,______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4)信息技术
银河
①1983 年,第一台“______”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②2002 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027 万亿次的超级
计算机。
(5)生物工程
基因测序
综合国力
①2001~2002 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______
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②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__________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两弹一星”是指(
)
A
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右面这张图片是属于哪项科技实验场景?(
)
A.原子弹爆炸实验
A
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实验
C.北京正负对撞机研制实验
D.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实验
3.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D
A.吴阶平
C.李四光
B.邓稼先
D.袁隆平
对“两弹一星”重大意义的认识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洗雪了近百
年来中国人民“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
腾飞的历史新纪元。
2.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方面存在的差
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
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领域进入到了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前
沿阵地。
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育
和形成了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调、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并使之成为中国
各族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使我国赢得了与自己的
辽阔的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加重了世界上爱好
和平力量的砝码。
5.奠定了中国人民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技术的技术和人
才基础,成为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在新世纪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针对练习】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国苏联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史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
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
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
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
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
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
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
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
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一席之地》
材料一 材料二
主题思想 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
域占一席之地
联系教材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问题探究 1.材料二表达了邓小平的什么观点?
2.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述原子弹爆炸成功对世界
的影响。
答案提示 1.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发展原子弹对维护国家主权,提
高国际地位及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作用。
2.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
民以极大鼓舞,有力地打击了少数大国核垄断的阴
谋,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
◆探究
1.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
有(
)
B
②郭沫若
④袁隆平
①钱学森
A.①②③
C.①②
③邓稼先
B.①③
D.②③
解析:郭沫若是在文学、史学方面成就突出,袁隆平的成
就是在农业方面,因此两人排除。
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
断是在(
)
B
A.1949 年
C.1985 年
B.1988 年
D.1976 年
3.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是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2001 年度的获得者,人们赞扬他的发明为“第二次
绿色革命”,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
B
A.航天
B.农业
C.工业
D.信息
解析:从人们赞扬他的发明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可看
出是农业方面。
4.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原因有(
)
A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党和政府重视和正确决策
④吸取国际相
③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关科技成果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5.2012 年 6 月 16 日,“神舟 9 号”发射升空,搭载着三
名航天员与“天空一号”进行对接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
又一里程碑。中国迈入航天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C
A.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 5 号”发射成功
解析:1970 年4 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
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中国迈入航天国家行列。
6.“‘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
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
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
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以上报道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
技术发表的评论?(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 5 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成功发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
解析:从“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
个中国充满了自豪”,“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可看出是
“神舟 5 号”发射成功。
答案:B
7.(2011 年浙江温州八校期末联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
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C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中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④第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解析: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
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1967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 年,中国用自
制的“长征 1 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本题选 C 项。(共8张PPT)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与科技曲折发展的历程
1.教育
(1)奠基阶段(1949~1966 年):对旧教育进行改造,在学习
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自己的教育道路;扫盲教
育成绩突出。
(2)挫折阶段(1966~1976 年):“文革”时期,“上山下乡”
运动,“教育革命”,高考招生制度废除等等,教育遭到严重
破坏。
(3)恢复和发展阶段(1976 年以来):高考招生制度恢复;教
育立法逐渐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基本扫除青壮年
文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2.科技
(1)起步时期(1949~1966 年):人民政府成立专门科研机构,
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推动科技发展;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
较高水平。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
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受挫时期(1966~1976 年):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
导,科学技术遭受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第一
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杂交水稻培育成
功。
(3)恢复和全面发展时期(1976 年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论断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科学技术的
全面发展。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舟”
系列号飞船发射与回收成功,开始登上太空;信息技术与生物
工程技术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考点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2012 年广东韶关一模文综)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
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D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考点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2010 年广东文综)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
是(
)
D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双百”方针是 1956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提出,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A、B、C 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
考点 3
教育事业的发展
3.(2011 年山东基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
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B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农学校
未来
A.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解析:②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③项时间是1977 年;
④项提出于1983 年;①项提出于1995 年,故选B 项。(共18张PPT)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工农和工农子女
(1)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
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教育方针和政策:向________________“开门”。
2.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1)提出: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德育
智育
体育
(2)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______、
_____、______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
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制度
3.实践:刘少奇从实际出发倡导两种__________和两种劳
动制度。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成果:到 1956 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
整的______________,奠定了共和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
基础。
国民教育体系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破坏的表现
(1)学校秩序混乱,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教育革命
(3)“____________” 在全国展开,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
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实行“开门办学”等。
(4)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
人才断层
2 . 影响:使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
“__________”,全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
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新的春天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高考
现代化
世界
(1)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 年,恢复_______制度。
(2)提出新时期教育方针: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
向_______、面向______、面向_______”。
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提出: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
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__________”
战略。
科教兴国
2.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教育立法取得很大的进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
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基本完成“两基”,即基本普及______________和基本
扫除青壮年文盲。
九年义务教育
(3)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校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
)
1.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C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1956 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
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
)
B
A.过渡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文革”结束后,哪一年恢复了高考制度?(
)
B
A.1976 年
C.1978 年
B.1977 年
D.1979 年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摆脱落后的文化教育状
态,采取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开始起步了。
(2)十年“文革”期间,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出现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文革”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欣欣向荣的
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了这一点。
(1)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
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
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劳动力的素质较
低、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
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
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解决。
【针对练习】
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
)
D
A.1983 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B.1987 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C.1992 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
D.1995 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
解析:把教育作为战略目标来看就是提出“科教兴国”战
略,而这正是1995 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公布的。
绝对数(万人) 每十万人口(人)
1964 年 1982 年 1990 年 1964 年 1990 年
大 学 287.5 601.7 1 612.5 615 1 422
高中(含中专) 911.7 6 647.8 9 113.2 6 779 8 039
初 中 3 234.6 17 827.7 26 464.9 17 892 23 344
小 学 19 582.4 35 516.0 42 010.7 35 237 37 057
文盲半文盲
人口 25 805.2 22 996.0 18 003.0 22 810 18 003
占总人口(%) 37.2 22.8 15.9 …… ……
◆史料
材料一
阅读人口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状况表:
(注:1964 年文盲、半文盲人口系 12 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
字很少的人,1982 年、1990 年文盲、半文盲人口系15 岁及以
上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人。)
——摘自第二、三、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
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材料一 材料二
主题思想 我国人口文化程度的变化 “科教兴国”战略及其意义
联系教材 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问题探究 1.阅读材料一表格,你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2.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
答案提示 1.大学、高中(中专)、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呈上升
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数增加很快且比较加大;
文盲、半文盲人数呈递减趋势,占总人数的比重不断降低。
2.国力的强弱、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
◆探究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
的是(
)
B
A.改革学制
B.学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学校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D.搞好学校的校园环境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大革命”造成破坏最
严重的领域是(
)
C
A.工业
B.农业
C.教育
D.军事
解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受破坏最严重的是教育,
因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3.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
B
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B.教育要“三个面向”
C.把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水平
4.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扫盲教育是我国初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B.“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的破坏
C.1979 年恢复统一的高考制度
D.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下列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B
B.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C.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D.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6.(2011 年广东茂名一模)“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
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
律的规定?(
)
B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解析:联系材料比较容易排除 A、C 两项;从“适龄的子
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等信息判断,这部法律应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本题选 B 项。
7.(2011 年安徽宣城二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
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C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政策。题干材料主要强调
教育要公平。而“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不符合
题意,排除③项;选 C 项。(共24张PPT)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
“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
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激发
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社会主义
(2)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__________基本制度
的建立。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提出:1956 年 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 . 含 义 : 在 艺 术 问 题 上 _________ , 在学术问题上
_________。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5.历史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
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类别 作品名称
文学
创作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谁是最可爱的人》、《林海雪原》、《雷锋之歌》等
电影 《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李双双》、《五朵金花》等
剧目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
艺术
精品 音乐舞蹈史诗:《 》
歌剧:《洪湖赤卫队》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6.成果
东方红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文化的浩劫
(1) 导火线 : 1965年, 上海《文汇报 》发表姚文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发展:江青鼓噪“文艺黑线专政”论,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文化艺术成就被抹杀。
2.“文革”中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
(1)优秀文化典籍遭到破坏,国家文物遭到摧残。
(2)优秀文艺人士遭受迫害甚至致死,全国“横扫一切牛鬼
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出现“八亿人
口八个样板戏”的状况。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期)
1.背景
(1)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
社会主义
(2)1979 年 10 月 30 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
会在北京举行,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__________服务”
的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
名称 类型
鲁迅文学奖 优秀文艺创作
______________ 优秀长篇小说
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金鸡奖 百花奖 华表奖 电影荣誉奖
金鹰奖 飞天奖 电视艺术大奖 电视荣誉奖
2.文学艺术繁荣的表现
茅盾文学奖
1.下列对“双百”方针背景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
B.批判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2.“双百”方针是指(
)
A
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学术上百花齐放,艺术上百家争鸣
C.科技上百花齐放,文艺上百家争鸣
D.文艺上百花齐放,科技上百家争鸣
3.(2011 年福建龙岩高三质检)1967 年,有位作家说:“曾
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
做作家尤难。”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
C
A.20 世纪 60 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正确理解“双百”方针对推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1.从文艺作品的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多样性看,
只有提倡题材多样性和各种艺术形式风格的自由竞争,才能更
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促进文学的繁荣。
2.从作家的创作个性看,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家的个性
气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充分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才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干。
3.从人民群众的需要来看,广大群众的艺术爱好和审美需
要是多彩多样的,这就要鼓励作家创造出不同形式的、不同风
格的作品。
总之,只有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不
同题材、不同艺术风格与形式的作品自由竞争,才能使社会主
义的文艺园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局面。
【针对练习】
B
关于“双百”方针提出的基础,不正确的是(
)
A.在民族资产阶级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基础上提出的
B.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仍很尖锐的基础上提出的
C.在人民迅速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
D.在人民迅速发展文化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
解析:“双百”方针是根据当时中国国情的特点和经济、
文化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虽然仍存
在各种社会矛盾,但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史料
材料一
1974 年第一期《红旗》杂志上发表的题为“中国革
命历史的壮丽画卷——谈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的文章。
“我们的革命样板戏要把帝王将相、牛鬼蛇神赶下舞台,让工农
兵成为舞台的主人”。
材料二
2009 年 6 月19 日,海派京剧《狸猫换太子》在北
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献礼
演出”戏曲类演出的大幕。据悉,从 6 月8 日开始至10 月底,还
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 110 余台优秀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连续上演,
其中包括京剧、昆剧和多种地方戏在内的 41 台戏曲剧目。
材料一 材料二
主题思想 “文革”对“双百”方针
的影响 “双百”方针在新时期
出现新的发展
联系教材 “双百”方针
问题探究 1.简述实施“双百”方针的目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提示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
人民服务。
2.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
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探究
1.下列属于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的题词是(
)
B
A.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力求进步
D.向雷锋同志学习
2.“百家争鸣”的局面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中国共产党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再次提倡“百家争鸣”,旨在(
)
A.促进政治民主化
D
B.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D.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
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D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解析:“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到挫折,主要是
因为受到“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看成
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4.(2011 年广东六校联考)谭其骧在 1994 年说:“当前我
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
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
的是(
)
C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五讲”、“四美”
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D.“三个面向”
5.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
①当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②强调艺术上的“百花
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
术领域的繁荣

A.①②③
C.②③④
④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1956 年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出
现的“百家争鸣”主要区别是(
)
A
A.在目的上不同
C.在表现上不同
B.在内涵上不同
D.在作用上不同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激烈的社会大
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
派别的形成,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形
成的一种局面(自发),而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为了发
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学术争鸣,促进文
化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
7.(2012 年山东威海一模)2011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A
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文革”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