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件:人教版选修二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课件:人教版选修二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0-13 11:06:13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节 海 岸
基础自主梳理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课标领航
当堂巩固训练
第一节
课外视野拓展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了解海岸线、海岸带的概念。
2.描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学习目标
海岸线和海岸带的概念,海岸线的变化,海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基础自主梳理
一、海岸线和海岸带
1.海岸线
(1)概念:______与______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______处时与_____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_____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_____也随之迁移。
海洋
陆地
最高
陆地
潮汐
位置
2.海岸带
 (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其范围由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______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_____、_____、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相互交接
相互作用
潮间带
潮间带
海浪
潮汐
思考
1.海岸带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提示】 海岸带的区位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1)交通便利,位置优越;(2)可直接利用海水(可航运、养殖、发电等);(3)海滨多荒地,征用、购置土地费用低;(4)海洋自净能力强,废弃物处置代价小;(5)便于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经验,便于进入国际市场;(6)适宜定居和旅游。我国沿海开发地带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基于这些优势条件。现在,我国沿海地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起飞的先行地带。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岩海岸
(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_____组成,又称________。
(2)形成:它是陆地_____或_____延伸入海的边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3)特点:海岸线_________,____与海湾相间分布;海岬向海突出,______深入陆地,岛屿众多,__________千姿百态。
岩石
岩岸
山脉
丘陵
十分曲折
海岬
海湾
海蚀地貌
思考
2.不同类型的海岸在我国怎样分布的?
【提示】 (1)基岩海岸: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华东、华南沿海都能见,而在杭州湾以北,则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此外,在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上,基岩海岸更为多见。(2)砂质海岸:在我国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亚龙湾和广西北海等地。(3)淤泥质海岸:在我国的江苏省、山东省和河北省分布较广。(4)生物海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海南省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台湾岛及澎湖列岛沿岸也多有分布。
2.砂质海岸
(1)组成:砂质海岸通常为_______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_______等地貌。
(2)形成:堆积物颗粒通常_____,经海水冲刷和搬运,形成向海洋缓缓______的沙滩。
(3)特点: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____________。
堆积性
沙丘
较粗
倾斜
海滨浴场
3.淤泥质海岸
(1)分布: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______或_______地区。
(2)形成:平原河流______较缓,只能携带颗粒_____的物质,故海岸物质的组成以淤泥为主。
(3)特点:海岸带_____大,____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质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_________,但是缺乏建造_____与浴场的条件。
河口
平原
流速
较细
宽度
坡度
滩涂养殖
海港
4.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主要包括_______海岸、______海岸等。
(1)红树林海岸是_______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分布在___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红树林海岸在__________保护、____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2)珊瑚礁海岸是由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珊瑚礁由珊瑚虫的遗骸和________堆积而成。珊瑚虫生长在温暖、清洁、光线充足的_____浅海环境中,多依托岩石生长。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_____侵蚀起到良好作用。
红树林
珊瑚礁
红树林

生物多样性
湿地
生物堆积
分泌物
热带
海浪
知能层级突破
海岸线和海岸带
1.海岸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海岸线的概念: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线位置变化的因素:海岸线的位置会随潮汐作用、地壳运动、冰川作用等发生变化。例如:比较稳定的山东海岸,纯粹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垂直上升,每年约1.8毫米,如果再过1万年,海岸地壳就可上升18米。
2.海岸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海岸带的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海岸带还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兼有海、陆两种不同属性的独特的环境特征。
(2)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海岸的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浪、潮汐、洋流、流水、大气、海啸、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不断地塑造并改变着海岸地形。
学法指导
图示法理解潮间带
潮间带是介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滩涂。根据潮汐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三个区,如下图所示。
(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下区):上界是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读图,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  )
例1
A.①②③      B.②③
C.② D.①③
【解析】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答案】 A
读图,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  )
例2
(1)该区域为________三角洲,在20世纪,它曾经以每年1000米的速度向海洋推进,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河入海河道的变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从自然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所示的位置,结合三角轮廓可以判定图示为黄河三角洲,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黄河中游流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因土质、气候和植被等方面的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黄河入海口处的潮流弱、搬运能力差,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口附近,使黄河三角洲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黄河入海河道的变迁可以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导致其变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转偏向力使之向右偏转造成的。
【答案】 (1)黄河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
(2)由北向东北、向东移动 地转偏向力
不同类型的海岸
海岸类型 主要组成物质 地貌地形特点 形成原因 利用方式 在我国分布的典型地区
基岩
海岸 坚硬的岩石 岬湾相间,海岸线曲折 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 港湾旅游 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山东、辽宁等地
砂质
海岸 砾石和沙子 向海洋缓缓倾斜 河流的堆积作用和海水的冲刷与搬运作用 海滨浴场 如海南岛的亚龙湾、广西北海的银滩等
淤泥质海岸 淤泥 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平原河流携带颗粒较细物质的堆积作用 滩涂养殖 广泛分布于江苏、山东、
河北等地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植物与泥沼 抵御风浪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沿海湿地 生物海岸在广东、广西
和海南等沿
海的热带和
亚热带海岸
发育良好
珊瑚礁海岸 珊瑚虫
的遗骸
和分泌物 生物堆积作用 保护海岸、抵抗海浪
侵蚀
下面景观图,可以判断其为(  )
例3
A.基岩海岸 B.淤泥质海岸
C.生物海岸 D.砂质海岸
【解析】 海岸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砂质海岸等。砂质海岸通常为堆积性海岸,在这类海岸的沿岸往往能见到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图中所示沙滩属于典型的砂质海岸的地貌类型。
【答案】 D
读图,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人开始从沙垄挖沙。试分析浅海沙垄破坏后,对海岸有什么不利影响。
例4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考查海水运动、海浪及海潮等动力因素对海岸地形的影响。解答本题的难度因素是沙垄对海水运动的影响,因此本题的立意旨在考查观察问题的联系性和分析问题的深刻性。海水是通过冲击力塑造海洋浅海沙垄,作为一个阻滞物体,必然会降低海浪高度,减小波浪对海岸的冲击力,反之,如果破坏沙垄,势必使波浪对海岸的冲击力增大,从而导致泥质海岸线后退,良田被毁,城市受到威胁。
【答案】 浅海沙垄破坏后,海浪、海潮对海岸的冲击力增大,加上泥质海岸抗冲击能力差,因此会导致海岸线后退。
教材深化透析
一、教材P10“思考”
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多曲折,沿岸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二、教材P14“思考”
珊瑚礁海岸的营造者是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红树林海岸上生长的红树,属于植物。从二者的生活习性上看,珊瑚生长需要附着在牢固不动的物体上,基岩可以满足此需求;红树的根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以满足此需求。
三、教材P14“活动”
1.
海岸类型 形态特征 利用方式
图A 砂质海岸 海岸坡缓,有砂质物质的堆积 可建优质海滨浴场
图B 基岩海岸 海岸为悬崖,坡陡水深、海蚀地貌 海湾可以成为天然良港,旅游
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砂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
当堂巩固训练
课外视野拓展
我国丰富的海岸带资源
   滩涂资源——我国海岸带的滩涂资源2万多平方千米。
油气资源——普查勘探,预计油气资源量可达数百亿吨。
能源资源——我国沿海海洋能总蕴藏量至少在10亿千瓦以上。
水产资源——我国近海已发现鱼类1500多种,重要经济鱼类70多种,是世界上重要渔场之一。
港湾资源——我国共有105个海湾,绝大多数常年不冻,除河口地区外,大部分不淤或很少淤积,具有良好的建港自然条件。
化学资源——目前我国已能从海水和海盐的苦卤中生产出食盐、淡水和钾、溴、镁等多种产品。
滨海砂矿——我国滨海砂矿主要分布在胶辽和华南沿海两大成矿带,种类达60种以上。
旅游资源——我国沿海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不同季节、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滨海旅游活动。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3张PPT)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基础自主梳理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课标领航
当堂巩固训练
第三节
课外视野拓展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学习目标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基础自主梳理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____的结果。
生成—扩张—消亡
物质对流
思考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提示】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______的___________形成的。洋中脊是_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_推开,海底不断_____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构成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___,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_____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
对流上升
托顶作用下
洋壳
两侧
扩张
板块
密度较大
俯冲
岩浆
2.海底地形
(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______、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___________,隆起形成______或海岸山脉。
下倾
受挤上拱
岛弧
思考
2.岛弧和海沟为什么是弧形的?
【提示】 这与地球表面是球形有关。就如我们用指端按压皮球时,按压下去的凹形部位的边缘必然呈弧形的道理一样,海沟和岛弧正是洋底板块下弯进入地球内部的痕迹。
知能层级突破
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 用海底扩张说解释形成过程
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 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
洋壳 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
洋盆 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学法指导 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规律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
A.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
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
例1
【解析】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并且由大洋中脊向两侧由新变老;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地带,大洋中脊是洋壳的生长地带,故选AB。
【答案】 AB
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的发现对海底扩张学说有重要的启发(  )
A.海底平原     B.海底珊瑚礁
C.洋中脊 D.大陆架
【解析】 洋中脊是海底的火山山脉,是海底张裂之处。
【答案】 C
例2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部分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海沟 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
岛弧或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
学法指导 从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看海岭(大洋中脊)、海沟以及造山带的位置
海岭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海沟和造山带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由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而成。
下图为5°N纬线圈附近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其中丁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据此回答(1)~(2)题。
例3
(1)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10余万人受伤,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该地震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戊、己
(2)关于六大板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西侧的海洋面积不断缩小
B.乙北侧夏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丙板块全部位于东半球
D.戊板块跨经度最多
【解析】 (1)在5°N纬线附近,丁是太平洋板块,那么丙应是亚欧板块,乙是印度洋板块,甲是非洲板块,而巴基斯坦地震是由乙、丙碰撞挤压形成的。(2)戊板块是南极洲板块,己是美洲板块。 甲西侧为大西洋,在不断扩大;乙北侧为印度洋,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流动;丙板块跨东西半球。
【答案】 (1)B (2)D
教材深化透析
一、教材P19“思考”
洋中脊位于地幔物质对流上升处,有裂谷存在,岩浆可以沿断裂缝隙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由于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并在地幔物质对流作用下向两侧做远离洋中脊的运动,形成由洋中脊向两侧岩石年龄对称变化,即由新到老,因此火山①~④形成年代也是由新到老。
二、教材P20“活动”
实验活动的目的是验证在加热状态下,地幔物质能够发生运动,从而引起形态的变化,说明洋壳及地貌形成的动力。
由于地壳物质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在地球内能作用下发生碰撞和分散,形成千姿百态的海底地形。
三、教材P22“活动”
1.洋壳生长处,形成洋中脊。
2.洋壳消亡处,形成海沟。
3.离A越远,岩石的年龄越古老,离A越近,岩石的年龄越年轻。
4.缺少了岛弧、洋盆等内容,无法演示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情况。
当堂巩固训练
课外视野拓展
全球构造理论
   目前对全球大地构造、海陆演化过程和机制等有关地球科学的根本问题,地学界仍有不同的见解。仅就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的解释作简要介绍。
1.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原始古陆,即泛大陆,其余是一个广泛的原始大洋,即泛大洋。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和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作用,使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花岗岩质的大陆漂浮在玄武岩基底上。所有大陆都自东向西移动,其中美洲漂移最快,而亚、澳大陆漂移得最慢。这样,首先在美洲和欧、非洲陆地之间形成大西洋。接着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形成印度洋。大陆漂移过程是缓慢的。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2.海底扩张说的产生及其观点
(1)20世纪60年代初,在下列观点影响下形成海底扩张说。
①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②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③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④海洋地壳的年轻性(不超过2亿年);⑤某些大陆边缘海沟—岛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
(2)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其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这就是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在不同大洋的表现形式不同。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与其相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与相邻洋底镶嵌在一起随海底扩张向同一方向移动,随着新洋底的不断生成和向两侧展宽,两侧大陆的距离随之变大,这就是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解释。
大西洋及其两侧大陆就属于这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洋底扩展移动到一定程度便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相邻大陆逆掩于俯冲带上。洋底的俯冲作用导致海沟—岛弧体系的形成,太平洋即是如此。洋底处于不断的生成—运动—潜没的过程中,周期不超过2亿年。驱使洋底周期性扩张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大洋中脊体系的中央裂谷带对应地幔对流的涌升和发散区,宽广的大洋盆地对应于海底扩张运动区,海沟则相当于对流的下降汇聚区。洋底的周期性更新,其年龄较轻,接受沉积作用时间短,沉积物厚度较薄,从中脊轴向大洋边缘呈逐渐增厚趋势。
3.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使地球一元化的全球构造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地球的最上部被划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层,软流层在缓慢而长期的作用力下,会呈现出塑性或缓慢流动的性质。软流层物质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原动力,它借助岩石圈底部的黏滞力带动上覆板块移动,板块被动地驮伏在对流体上发生大规模运动。岩石圈被一系列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球面板状块体,这些构造块体就称之为板块。全球被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形变,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海底扩张是一对板块自中脊轴向两侧的扩张运动。位于板块上面的大陆块,伴随着板块的运动而被动地发生长距离水平位移,形成了大陆漂移。
板块边产生,边运动,边消亡,周而复始,在地球表面留下板块活动的痕迹。板块在洋中脊轴裂谷带因炽热地幔物质不断涌出而得到补充,当其冷却到足以产生机械强度时便成为板块的一部分。
板块在洋中脊轴附近的增生区较薄,随着板块背离中脊轴运动,因其逐渐冷却而增厚。大洋板块是短暂的,从生成至海沟俯冲带消亡一般不超过2亿年。板块潜入地幔内数百千米才被熔化,故沿板块俯冲带可发生浅、中、深源地震活动。海底地形实质上就是大洋板块生成—运动—消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构造活动和构造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全球构造理论,但它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板块构造的驱动力问题,目前还没有圆满的答案。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1张PPT)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基础自主梳理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课标领航
当堂巩固训练
第二节
课外视野拓展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说明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学习目标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的分布位置。
基础自主梳理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___。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_______、大陆坡、______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规律性
大陆架
洋盆
1.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_______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______较缓,水深在______以内。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_____的地方为止。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________________,阳光可透射至海底,__________繁盛。
大陆
坡度
200米
沉积物和营养盐
海洋生物
增大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水深一般为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________。
200~4000米
斜坡
思考
1.海底地形有何特点?
【提示】 海底地形的特点:一是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二是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和岛弧、洋盆和洋中脊,它们以洋中脊为轴,基本对称分布。 
2.岛弧和海沟
岛弧和海沟分布在大陆边缘与洋盆的过渡地带。
(1)岛弧: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______分布的群岛,也称“_______”或“__________”。岛弧分布在大陆坡的前缘,以______________海域最为典型。
弧形
岛链
弧形列岛
太平洋西部
(2)海沟:位于岛弧的外缘,是海洋中______的地方,一般是大陆坡与______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最深处超过______米。
(3)特征: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_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_____、地震。
最深
洋盆
马里亚纳海沟
11000
构造运动
火山
思考
2.岛弧和海沟为什么常常相伴而生?
【提示】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岛弧和海沟的平行并存,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时,大洋地壳倾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结果。如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较低,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入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它的前缘的表层沉积物质相互迭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
由于这两种地壳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所以碰撞后形成的海沟深度就大,而岛弧上峰岭的高度也大。因此,可以说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正是由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相互碰撞,同时引起了地震和火山的活动,所以岛弧海沟地区又是世界上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方。1923年9月1日中午,临近日本海沟的东京、横滨一带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使55亿日元的财产毁于一旦,伤亡人数高达24万。因此,人们又称海沟是“地狱之门”。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又称“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______,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面积的一半。
(2)洋中脊:地球上_____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_____部位。洋中脊在_______、大西洋、_______和北冰洋都有分布,并且相互连通。太平洋中脊位于大洋_____位置。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______,与两岸大致平行分布。印度洋中脊犹如“____”字分布在大洋中部。洋中脊中轴为_______。
深海平原
主体
最长
中心
太平洋
印度洋
偏东
中部

裂谷
知能层级突破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如下图)。
海底地形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海底地形 位置 水深 特点 地形地貌
大陆架 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 200 m以内 深度浅,坡度缓,光照、营养物质和海洋生物丰富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延伸的部分 200 m~4000 m 坡度大
海底地形 位置 水深 特点 地形地貌
岛弧 大陆与洋盆的过渡地带,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 弧形分布 太平洋西部岛弧
海沟 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洋盆的分界线 深度大 马里亚纳海沟
海底地形 位置 水深 特点 地形地貌
洋盆 海沟与洋中脊之间 4000 m

6000 m 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洋中脊 大洋中心 中轴为裂谷,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 大西洋“S”形中脊,印度洋“入”字形中脊
学法指导
图示法记忆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
海底地形
水深 0米以上 200 m以上 200 m~4000 m 海平面以上 6000 m以下 4000m~
6000 m 顶部在2000m~
3000 m之间
特征 地势起伏较大 坡度平缓 坡度较陡,表面崎岖不平 地势起伏较大 深海洼地 底部平坦,微有起伏 海底山系,相对高度大
读下图,完成(1)~(2)题。
例1
(1)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  )
A.大陆架、大陆坡、洋中脊、洋盆
B.洋盆、大陆架、大陆坡、洋中脊
C.洋中脊、大陆坡、大陆架、洋盆
D.大陆坡、洋中脊、大陆架、洋盆
(2)关于岛弧与海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岛弧与海沟都是相伴在一起的
B.岛弧与海沟位于生长边界
C.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长的海沟,长度为11304米
D.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解析】 (1)从海底地形示意图中看出:大陆架在靠近大陆的浅海部分,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它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架外缘有一巨大的陡坡,叫做大陆坡,水深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大陆坡以外分布面积广大的平坦部分,则为洋盆;洋中脊是大洋中的山脉或隆起,为海底山系。(2)岛弧与海沟并不都是相伴而生,海沟处于消亡边界,马里亚纳海沟为世界最深达11034米。
【答案】 (1)C (2)D
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例2
(1)填出海底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
(2)图中字母F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3)目前,寻找开发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________处,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的地区是________处。
【解析】 此题考查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由图中海底地形的深度、坡度可确定其名称。从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看,大陆架地区不但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水较浅,易于开发,多金属结核则分布在深海盆地中。
【答案】 (1)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洋盆 洋中脊
(2)海水上泛将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3)A D
教材深化透析
一、教材P16“思考”
在处于成年期的大洋海底,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
二、教材P17“活动”
1.从海岸线到大洋中部依次分布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
2.
大陆坡的坡度 大陆坡的宽度 岛弧 海沟 位置
A 缓 大 无 无 欧洲西部大陆架向洋盆过渡
B 陡 小 无 有 南美洲西部大陆架向洋盆过渡
C 较陡 小 有 有 亚洲东部大陆架向洋盆过渡
当堂巩固训练
课外视野拓展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全球大陆边缘纵延35万千米,总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表面积的15.9%左右。
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最大,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大洋盆地倾斜度小,在0°20′~0°40′,深度从大陆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宽阔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没有光线,且温度很低,所以大洋深处的海底动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积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层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钙质和硅质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软泥中,形成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分布广泛、储量很大的锰结核资源。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形地势是呈脉状分布的具有全球规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四大洋。这些洋底“山脉”,称为大洋中脊,规模超过陆地最大山脉,其物质组成为硅镁质火山岩。这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