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结合原著内容,举例说明这本书为什么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字数150字左右)
2.小苏:《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展现了法布尔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昆虫世界的深入探究。你能指出下面哪一段文字选自《昆虫记》,并简要说明理由吗?
语段一:松树鳃角金龟是一种松树害虫。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据说其幼虫是乳白色,成虫呈灰黑色,翅膀上有斑点,体末有四个突起。幼虫及成虫还可能蛀食树干和树皮。
语段二:松树鳃角金龟仪表堂堂,可与葡萄根犀金龟媲美。它的服装如果说没有金步甲、吉丁、金匠花金龟的金属外衣那么豪华的话,那至少也是罕见的高雅。在一种黑色或栗色的底色上散布着一层厚厚的散花白绒点,既朴素又大方。
小州: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3.《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_____________”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书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请举例说明至少写出两种动物的相关科普知识。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螳螂》这一语段,回答问题。
在烈日烤炙的草地上,有一只仪态万方的昆虫半昂着身子庄严地立着,只见它那宽阔薄透的绿翼像亚麻长裙似的掩在身后,两只前腿,可以说是两只胳膊,伸向天空,一副祈祷的架势。
⑴上段文字选自法国昆虫学家 (人名)的《昆虫记》。
⑵上段文字描写细致,用词精妙,请给上面选文写一句点评的话。
⑶结合你阅读《昆虫记》的经历和感受,请从观察、探究和写作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阅读这本书后的收获或体会。
5.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请结合上选段,谈谈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被称为“昆虫的史诗”?
6.下列两段选文,哪一段更有可能出自《昆虫记》,请作出判断,再说明理由。
选段一:田野间的蟋蟀,在春天阳光最足的时候歌唱,在寂静的夏夜,我们就能听到意大利的蟋蟀声了。我常卧在迷迭香丛中的草地上,静听这种悦耳的音乐。它是个瘦弱的昆虫,颜色发淡,差不多成白色,似乎和它夜间行动的习惯相适合。如果你将它放在手指中,就会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把它捏扁。
选段二: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时可以发出声响,不同的音调、频率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禁止进入,又表求偶。
7.名著阅读。
《昆虫记》的作者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书中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的描写出来,例如;①____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②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入;焦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③____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④____“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⑤____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吸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正因为如此精彩,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作者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为文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选项。
A.螳螂 B.蝉 C.小麻雀 D.小甲虫 E.杨柳天牛
8.阅读《昆虫记》,然后进行专题探究。请你将学习小组的专题设计填写完整。
探究专题 ①
探究材料(围绕探究专题,从《昆虫记》中概括出三方面相关内容) ②
③
④
探究感想 ⑤
9.名著阅读。
(1)《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作者)_________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_____________”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书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请举例说明至少写出两种动物的相关科普知识。
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阅读。
看起来,(A)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A)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A)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跳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A)。它居然如此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A)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1)上面选段中的A是_________。
(2)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说它的习性。
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恐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节选自《昆虫记》)
(1)选文中的“我”是_________(人名),他一反常规,用____________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他的名著《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下列对动物习性的描述取自《昆虫记》,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动物名称。
①它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_______
②它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的样子。我很快就弄明白了:我养的是一些不太甘愿吃素的家伙。它们需要别的,看上去是想捕捉活食。但到底是哪种活食呢?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是什么。
破晓时分,我在门前溜达,突然旁边一棵梧桐树上掉下点什么东西,还吱吱地在叫。我赶忙跑上前去。是一只蝈蝈在掏空被它抓住的一只蝉的肚腹。蝉徒劳地鸣叫,挣扎,蝈蝈始终紧咬住不放,把脑袋深扎进蝉的内脏中,一小口一小口地撕拽出来。
……
我找到了我的食客们所需之食物:我就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觉得非常合胃口,所以两三个星期的工夫,我那笼子里就一片狼藉,蝉脑袋、空胸壳、断翅膀、断肢碎爪,无处不在。只有肚子几乎整个儿地不见了。肚腹是块好肉,虽然营养成分不高,但看来味道很好。
确实,蝉腹中的嗦囊里积存着糖浆,那是蝉用自己的小钻从嫩树皮里汲出来的香甜液汁。是否就因为这种蜜饯的缘故,蝉的肚腹才成为猎人的首选?这很可能。
为了使食谱多样化,我其实还专门喂它们一些香甜的水果,比如梨片、葡萄、甜瓜片,等等。这些水果它们全都很爱吃。绿蝈蝈就像英国人:它非常喜欢浇上果酱的牛排。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一抓住蝉,就要开膛破肚的缘故:肚子里装着果酱的鲜美肉食。
(1)以上选文出自《_________》,作者(人名)_________向我们介绍了绿蝈蝈独特的食性。
(2)结合选段内容概括绿蝈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部经典作品在科学研究方面给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选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阅读经验,请判断下面哪段文字出自《昆虫记》,并简述理由。
(甲)螳螂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乙)一只无知无畏的灰色蝗虫,迎面朝螳螂跳了过去。螳螂立刻表现得异常愤怒,它迅速地最大限度地张开翅膀并直竖起来,就像船帆一样。同时,螳螂将身体上端弯曲起来,就像一根弯着手柄的拐杖,并不停地原地跳动。……这是螳螂在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14.小湖看了小西的书评后颇受启发,准备撰写《昆虫记》书评,以下表格是提纲。
《昆虫记》书评提纲
书籍作者:①__________ 书籍分类:科普作品 书评标题:《荒石园里的自然密语》
书评关键语:②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于分析的精彩选段:它最喜欢住在长着百里香的干燥沙地上。我那块荒地,刚好符合这个要求,这种蜘蛛的穴大约有二十个以上。我每次经过洞边,向里面张望的时候,总可以看到四只大眼睛。这位隐士的四个望远镜像金刚钻一般闪着光,在地底下的四只小眼睛就不容易看到了。 (摘自《昆虫记·狼蛛》) (小湖阅读旁批) 这段文字非常典型地表现出《昆虫记》科学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特点,我的分析如下:③__________
总结:《昆虫记》,有趣又有益: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在横线①处为小湖补写上《昆虫记》作者姓名。
(2)小湖发现小西书评中有个短语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者身上应有的态度,想借鉴作为自己书评的关键语。请你在小西书评中找到这个短语,填入横线②。
(3)请你按照小湖的旁批思路,完成横线③处的填写。
(4)请你根据书评标题和你阅读《昆虫记》的体验,用一句话帮助小湖对《昆虫记》进行总结。
15.阅读经典,走进自然。“只只可爱有趣的昆虫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昆虫记》的魅力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根据示例,任选下列中的一项作答)
示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A.萤火虫 B.红蚂蚁 C.螳螂
16.科普作品的阅读,要体会作品中蕴含的科学精神。请结合下面材料并根据你阅读《昆虫记》的体悟,面对“是谁能够使死动物的尸体奇迹般地消失”这个疑问,推测一下法布尔接下来会如何做。请说明理由。
你一定看见过碧蝇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头苍蝇”。它们有着漂亮的金绿色的外套,发着金属般的光彩,它们还有一对红色的大眼睛。当它们嗅出在很远的地方有死动物的时候,会立即赶过去在那里产卵。几天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那动物的尸体变成了液体,里面有几千条头尖尖的小虫子,你一定会觉得这种方法实在有点令人反胃,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更好更容易的方法消灭腐烂发臭的动物的尸体,让它们分解成元素被泥土吸收而再为别的生物提供养料呢?是谁能够使死动物的尸体奇迹般地消失,变成一滩液体的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昆虫记》中记录了法布尔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比如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等,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的介绍,获得许多关于昆虫的科普知识。此外,《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如写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杨柳天牛的外形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示例:我认为语段二是选自《昆虫记》,语段二通过“仪表堂堂”“服装”“高雅”“朴素又大方”“黑色或栗色的底色”等词语,从外形、色彩等角度细微地观察,通过与金步甲、吉丁等昆虫作比较,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传神地描绘了松树鳃角金龟独特而可爱的形象,体现了“《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展现了法布尔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昆虫世界的深入探究”的特征。
3.昆虫的史诗 示例:①园蛛捕捉猎物靠的是粘性的网。②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4.⑴法布尔
⑵点评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螳螂的绿翼。
⑶示例: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被作者写作艺术深深地吸引。他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
5.示例:“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科学准确地介绍了蝉口器的特点,体现了科普作品的真实性。“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运用拟人的修辞,语言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昆虫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和人文性。所以说《昆虫记》为何被称为“昆虫的史诗”,既科学真实地再现了昆虫世界,也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6.选段一。理由:(1)选段一的语言特点与法布尔语言风格相符合:行文活泼、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多用拟人化语言,读来情趣盎然。(或:描写生动,多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知识与趣味相得益彰。)
(2)选段一中“我常卧在迷迭香丛中的草地上”“静听”等词句,体现了写作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野外观察,也反映其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法布尔的风格一致;
(3)“怕捏扁”则表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所以,选段一更符合《昆虫记》一书及其作者的风格。
7.B A E D C
8.答案示例:
①探究法布尔的观察方法
②探究昆虫的捕食技艺
③探究“蜂”的多样性及生活习性
④探究“蝉”的生活习性
⑤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
9.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答案不唯一示例:①园蛛捕捉猎物靠的是粘性的网。②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10.螳螂 螳螂捕食时擅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对手。例如文段中的蝗虫就被螳螂虚张声势、装成凶猛怪物的架势给吓呆了,竟然忘了逃跑,甚至还主动向前移动,进入了螳螂的攻击范围。
11.(1) 法布尔 野外观察 昆虫的史诗 (2)①螳螂 ②小麻雀
12.昆虫记 法布尔 ①从不屑吃莴苣叶,喜吃活食可以看出绿蝈蝈食肉的习性;②从捕捉蝉的情景可以看出绿蝈蝈生性残忍。 示例:①善于观察,细致观察,反复观察;②善于思考;③记录实事求是,尊重事实;④敢于怀疑并不断求证。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的样子”可知,文段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结合“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的样子。我很快就弄明白了:我养的是一些不太甘愿吃素的家伙”可知:绿蝈蝈从不屑吃莴苣叶,喜吃活食,有食肉的习性;
②结合“是一只蝈蝈在掏空被它抓住的一只蝉的肚腹。蝉徒劳地鸣叫,挣扎,蝈蝈始终紧咬住不放,把脑袋深扎进蝉的内脏中,一小口一小口地撕拽出来”可知:绿蝈蝈生性残忍。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①结合“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的样子。我很快就弄明白了:我养的是一些不太甘愿吃素的家伙”,可见作者观察仔细;
②结合“它们需要别的,看上去是想捕捉活食。但到底是哪种活食呢”,可见作者善于思考;
③结合“蝉用自己的小钻从嫩树皮里汲出来的香甜液汁。是否就因为这种蜜饯的缘故,蝉的肚腹才成为猎人的首选?这很可能。为了使食谱多样化,我其实还专门喂它们一些香甜的水果,比如梨片、葡萄、甜瓜片,等等。这些水果它们全都很爱吃。绿蝈蝈就像英国人:它非常喜欢浇上果酱的牛排。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一抓住蝉,就要开膛破肚的缘故:肚子里装着果酱的鲜美肉食”可见作者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并不断求证。
13.示例:【乙】段出自《昆虫记》。
理由:法布尔用审美的眼光,人文的情怀观察昆虫世界。他运用拟人、比喻等文学的笔法描写螳螂,并称其为“心理专家”,字里行间饱含情感。
【甲】段文字较为平实,只对螳螂作科普性介绍,不是法布尔的写作风格。
14.①法布尔
②敬畏之心
③“大约有二十个以上”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这段文字准确具体,体现了“科学性”的一面;
“这位隐士的四个望远镜像金刚钻般闪着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狼蛛比作隐士,将它的眼睛比作望远镜,具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体现了“文学性”的一面。
④法布尔对昆虫细致入微的观察、严谨的实验方法、对昆虫的热爱和尊重、科学的探索精神,使该书读来有益;对昆虫的描写生动有趣,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活泼,读来十分有趣。
15.示例1:萤火虫给蜗牛涂上了麻醉药,享受它的一顿美食。
示例2:红蚂蚁执着得异常可爱,他们出行、回家只认一条路。
示例3:螳螂只有在与敌人作战时才露出腋窝下像珍珠一样的圆点,炫耀一番。
16.我推测法布尔会追问“为什么碧蝇会到死动物处产卵”,然后提出猜想“碧蝇的幼虫有本事使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接着会开始做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和感悟。
原因:因为法布尔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科学家,他会深入昆虫世界,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记录昆虫本能和习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