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内容索引
考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及环境问题
图型突破21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考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时作业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及环境问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三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和谐
西方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颇给人启发,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读的书。或许,当孩子们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时,才会更多地想起双亲,感念父母对自己人生影响,以至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模仿着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时期:采猎文明
生产力水平: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改造能力微弱
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人类适应自然环境
1.崇拜自然阶段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
阶 段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几乎没有
崇拜和依赖
时期:农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灌溉和耕作技术发展
主要环境问题: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人地关系:环境科学萌芽(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
2.改造自然阶段
我觉得,图腾崇拜和丧葬文化分别反应了人类生前和死后对大自然的崇敬!
鹰图腾
狼图腾
龙图腾
时期: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发展速度惊人,较高
主要环境问题: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地关系: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3.征服自然阶段
我觉得,图腾崇拜和丧葬文化分别反应了人类生前和死后对大自然的崇敬!
天葬
土葬
水葬
2.改造自然——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时 期 阶 段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生产力发展
灌溉和农耕
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科学萌芽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3.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深化
时 期
阶 段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 ;挖运河,修水坝
1958年10月22日《新湖南报》报道浏阳县红专人民公社亩产66277斤
4.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阶 段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达到较高的水平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20世纪70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和谐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
环境制约人类(环境问题微弱)
环境趋于恶化
人地矛盾激化
环境问题趋于缓和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社会
环 境
环 境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社会
环 境
环 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社会
环 境
环 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1、人与环境之间两方面的关系
2、环境的资源再生和自净能力
是不是人类的索取和排放
一定会造成环境问题?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
二、直面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人类社会
环 境
环 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资源短缺
定义:由于资源自然分布贫乏或是资源过度浪费等造成
资源需求量超过资源供应量的现象。
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定义: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
表现: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
人类社会
环 境
环 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环境污染
成因:排放 大于 净化
表现: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环境问题也存在地域差异
乡村:
生态破坏
城市:
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
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污染严重工业转移,污染转嫁;
乡村
城市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P156)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 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
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 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P156)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健康的农药任意堆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建筑工地施工影响附近居民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2016全国新课标2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
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016全国新课标2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70年代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1998年后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2016全国新课标2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013高考大纲卷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B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C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C
2014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4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C
2015重庆文综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如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
基础
目的
条件
社会可持续
1.提高就业率;
2.增加居民收入;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5.加强民族团结;
6.巩固国防
生态可持续
1.合理开发,控制规模
(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改陡坡种植为梯田
控制牲畜数量
改天然放牧为圈养)
2.依托环境发展旅游业
(前提条件:环境好)
经济可持续
1.发展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
2.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强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措施
(2019·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
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右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4分)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6分)
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