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必修三 高二历史周末测试(二)
命 题:河北高碑店一中高二历史教研组
考查范围:专题一到专题三的全部基础知识
限定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学研究院所聘四大导师之一,他是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陈寅恪中的“恪”字是兄弟间排行,他生于(庚)寅年,由祖母黄太夫人命名为“寅恪”。根据有关知识推断他应该出生于
A.1888年 B. 1889年 C.1890年 D.1891年
2.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3.右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4.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
虽在夷貊(mò,古代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
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 B.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
C.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 D.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
5.“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7.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
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8.有观点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下列言论中,比较完整地表达r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簿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C.“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9.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
A.坚决排斥了阴刚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10.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1.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12.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13.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16. 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社会有如此论述:“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与该论述相符的是
①世俗文学的兴起 ②词作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④商业髙度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18.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19.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观念淡化
20.《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
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21.右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
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 B.书法 C.山水画 D.戏剧脸谱
22.元代杂剧兴盛,作家众多,名剧迭出。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杂剧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故又被称为北曲
B.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杂剧的代表作品C.杂剧的固定演出场所称为“勾栏”、“瓦肆”
D.杂剧的发展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但却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3.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4.《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青年男女恋爱完全自由 B.商品交换仍然存在实物交换形式
C.父母不再干预子女婚姻 D.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25.晚清名臣徐继畲(1795—1873)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6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 A.反抗侵略 B.政治改良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27.近代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属于是
A.抵抗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28以下是20世纪初北京普通市民的两段对话
背景 对话
1912年,清帝退位 文三:“大清朝灭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赵四:“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
1917年清帝复辟 赵四:“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文三:“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
当时某报刊对上述行为进行评论,下列标题比较贴切的应是
A.民风日新 B.民智未开 C.民权兴衰 D.民族觉醒
29.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30.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是孔子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的镇压。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 (2分)其意义怎样 (4分)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 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2)据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4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原因。(4分)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
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为努力保卫中
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各种的外来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涌入,在社会重建和民族振兴方面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由胡适阐释、后来为国民党部分接受的实用主义及逐步进化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的主要状态。(2分)如何认识这一状态 (6分)
权力 威势
政治权术
君 主
制度奖惩
班 级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 成 绩 __________
1—5 _ _ _ _ _ 6—10 _ _ _ _ _ 11 --15 _ _ _ _ _
16-20 _ _ _ _ _ 21 —25 _ _ _ _ _ 26—30 _ _ _ _ _
31(1)
(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2分)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4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4分)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4分)
(3)状态:多元化;思想混乱,良莠不齐,中西方思想冲突剧烈。(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2分)
认识:思想多元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主流思想的缺失、断层,不利于国家统一。(6分)
(2)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