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导入新课
公孙衍和张仪能“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方能为大丈夫。
景春
孟子
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kē
zōu
yín
yǎn
guàn
guān
轲( ) 邹人( ) 淫( )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衣冠( )
朗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yǎn
ɡuàn
朗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疏通文意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怎么,哪里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告诫
准则,标准
指丈夫
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遵从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服,使动用法
译文:住在天下最宽敞的房子‘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这样才称得上大丈夫!”
内容理解
1.本文内容是一场______与______(辩论人)关于_______(辩题)的辩论。
景春
孟子
大丈夫
2.两个辩论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孟子认为他们不是。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品读课文
2、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确文章观点
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景春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品读课文
明确文章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坚守节操、大义凛然。
孟子
品读课文
明确文章观点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品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立靶子,引出下文。
景春观点
立大丈夫标准
驳
立
妾妇之道
仁、礼、义
品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仁
礼
义
品读课文
理解内涵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
顺从
权力
大丈夫之道
坚守
仁 礼 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阐述,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
“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
文天祥被俘后拒绝高宫厚禄的诱惑,写诗明志,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
朱自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宁可挨饿,也不肯领取带侮辱性的“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贫贱不能移”的体现。
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和嚣张气焰,仍然拍案而起,宁死不屈,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合作探究
孟子关于大丈夫标准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指导意义?
1.不忘初心,富不忘本。
2.贫贱时要耐得住寂寞,在一切困难面前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3.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低头。只有坚持个人的原则,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拥有光明的前途。
合作探究
富贵不能淫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树靶子
以妾妇之道类比反驳景春——破
孟子
正面提出“大丈夫”三个方面的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仁礼义
坚守原则
道德操守
立
大丈夫
结构梳理
本文中,孟子通过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认识的批驳,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仁人志士要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做真正的大丈夫。
主旨归纳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拓展延伸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张 仪
“纵横”外交策略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
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为连横。
秦
燕
赵
齐
魏
韩
楚
合纵
燕
秦
赵
齐
魏
韩
楚
连横
抗
抗
服事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与民由之
(古义:对人的尊称,你。 今义:儿子。)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生命。)
[古义:遵从。 今义:由于,缘由,归(某人去做)。]
古今异义
知识积累
道
妾妇之道也
独行其道
(名词,规则)
(形容词,道路)
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助动词,能够、可以)
(动词,实现)
一词多义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词类活用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②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即“(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句:
文言句式
威武不屈
指人意志坚强,任何胁迫都不能动摇。
贫贱不移
不因贫穷或地位低而改变志向。
成语积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最美国学”视频导课。
2.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ɡuàn) 富贵不能淫(yín)
把握节奏和语气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合作翻译课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所里,站立在天下得最正大的位置,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道上;能实现志愿,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行其道。
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四、研读课文
(一)内容理解
1.本文内容是一场 景春 与 孟子 (辩论人)关于 大丈夫 (辩题)的辩论。
2.两个辩论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孟子认为他们不是。
(二)明确文章观点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理清文章思路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2.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内容为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是“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驳论)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立论)
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四)理解内涵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主上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五)写法探究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运用排比句式阐述,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
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
“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五、合作探究
1.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俘后拒绝高宫厚禄的诱惑,写诗明志,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
朱自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宁可挨饿,也不肯领取带侮辱性的“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贫贱不能移”的体现。
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和嚣张气焰,仍然拍案而起,宁死不屈,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2.孟子关于大丈夫标准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指导意义?
不忘初心,富不忘本。
贫贱时要耐得住寂寞,在一切困难面前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低头。只有坚持个人的原则,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拥有光明的前途。
六、课堂小结
本文中,孟子通过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认识的批驳,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仁人志士要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做真正的大丈夫。
七、拓展延伸
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2.“纵横”外交策略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
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为连横。
八、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2.母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淫乱)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拓展延伸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孟子》三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参考答案
观点 理解 事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此之谓大丈夫”一段。
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参考答案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我选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个观点也被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