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同步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A.蹒跚 探 攀 缩 B.慢慢 探 抓 蹬
C.静静 弯 攀 缩 D.蹒跚 转 抓 蹬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同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3.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B.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了父亲的背影。
C.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D.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理解父亲的悔意。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5.《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6.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二、语言表达
7.根据提示仿写语句。
父爱,如一座山,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你有过类似的表现吗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 请写出来与大家交流。(100字左右)
9.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________)
(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________)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________)
10.仿照下面句子续写一句话。
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用动情的诗篇,来讴歌大海的波澜壮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11.综合性学习。
(活动一:宣传朱自清)
扬州文昌东路琼花观对面有条窄窄的巷子叫安乐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故居就坐落在27号大院之中。假如你是导游员,某旅游团来参观朱自清故居,请你拟写一段导游开场白。(50字左右)
(活动二:印象朱自清)
你所在的班级要办关于课本文学家常识的手抄报,假如你负责“朱自清”版块,需要醒目的标语式宣传语,请根据上句填写下句。(基本对仗)
上句:踏着春天的足迹,我们领略了朱自清文笔的风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赞美朱自清)
仿照示例,为“朱自清”写一则颁奖词。(50字左右)
示例:季羡林,当代著名国学大师,他的《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悲伤。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既悲亲人的去世,又伤家境的衰败。)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②。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③。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频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④,(批注:第四次落泪,是思念。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2.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13.“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 谈谈你的看法。
14.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做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5.文中写到了“我”的四次流泪,其实这四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①④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④处的写法,在文章画横线的③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背影(节选)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6.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狼jí(________)
17.说说选文第②—③段的作用。
18.第④段中,两处“终于”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⑤段中,作者写了父亲送我上车时的一系列小事,比如照看行李、________、_________等。
20.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的不喜欢。
B.写父亲“嘱咐”、“踌躇”等,表明父亲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D.作者写“勾留南京”一笔带过,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
母亲的书
琦 君
(1)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2)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3)“那本橡皮纸的。”
(4)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5)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①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着最最厚的这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6)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哩,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7)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②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8)《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9)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22.本文围绕“母亲的书”写了母亲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或者性格特点?
(温馨提示:梳理文章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从字里行间里体味每件事所表现的人物的主要情感或性格。)
23.结合画线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画线句子①的作用。(温馨提示: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画线句子②,除了因为“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外,作者感觉“凄凄凉凉”的原因还有哪些?(温馨提示:分析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温馨提示:透过加点字的意思,分析人物的内心。)
(1)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来也头头是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温馨提示:从关键词入手分析作者要表达的含义,段落的作用可以从人物、结构、主旨方面来思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A
4.C
5.C
6.D
7.如一片海 用自己的博大 使孩子迎风击浪 驶向彼岸 如一行泪 溶释所有的沉重 令孩子瞬间成熟 承担责任 如一盏灯 【答题空10】闪烁不灭信念 使游子漂泊难忘 思念长长
8.示例:今年暑假,我去外地参加夏令营,为此我买了一个漂亮的拉杆箱。出门时,父亲让我用绳子把拉杆箱捆扎一下,我从心里鄙视他这样的做法,认为这会让我的拉杆箱变丑,后来也没有照做。没想到,在托运的过程中,拉杆箱的拉链真的坏了。现在,我终于明白,那些“迂”是经验的积累,是爱我的体现。
9.(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外貌描写 (4)动作描写
10.假如我是一位歌者 我就要用深情的歌声 来赞颂大地的广袤辽阔
11.活动一示例:朋友们,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我们沐浴着他的《春》,踏着他的《背影》长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故居。
活动二示例:沐着背影的真情,我们感到了朱自清抒情的真挚
活动三示例: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背影》等一系列散文集,凝聚了人间各种真情。这些散文不仅是他真实人生的写照,更是他心路历程的诉说。
12.示例一: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
示例二: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13.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14.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当时家境惨淡,两个“黑”字,寄托哀思之情,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下父亲为“我”做昂贵的紫毛皮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15.第三次流泪,是感动(或理解、感激、伤感等均可)。目睹父亲为自己不辞劳苦,联想到家中的变故及此前对父亲的暗笑,“我”深受感动;又因为背影呈现的父亲老态而伤感。
16.藉
17.通过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惨淡的光景,烘托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突出父爱的深沉。
18.强调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细致入微、深沉、含蓄。
19.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20.运用反语,“聪明”实为糊涂,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21.B
22.(1)“橡皮纸”书中夹着外婆的鞋面和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表现了母亲对外婆鞋面的珍惜和对父亲的思念。(2)母亲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凡事查黄历,表现了母亲朴素的生活哲学以及对亲人的思念。(3)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表现了母亲对学问的尊重。
23.此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来强调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水平之高。侧面表现了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珍惜。小小年纪的“我”跟着母亲从头开始背黄历,感受母亲相同的感受,充满了对母亲久盼亲人不归的同情,以及深沉的爱。
24.“定定的”写了母亲眼神呆住不动,刻画了她沉浸于自己的心事中神游的神态,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思念。“头头是道”形容说话非常有条理。强调母亲虽识字不多,但对《本草纲目》十分熟悉。
25.含义: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母亲是一位博古通今的人。作用: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对母亲的赞美和无比骄傲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