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5: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
1.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 B.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清林翠竹,四时具备
2.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 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 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6.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曰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
C.水中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去竹柏(bǎi)
二、填空题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
8.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字子瞻,号______,是______代的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为“______”,三人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
三、情景默写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早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副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____________。”(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些话引在一起来看,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材料二
遇见山水,你会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得到清静自在。南北朝有谢灵运“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的风韵秀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有白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赏心悦目;明有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谈笑洒脱。
(1)阅读材料一,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2)阅读材料二,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11.苏轼被贬,心中忧郁,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篇名:《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摘句: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1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士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现在八年级准备举办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一起参加。
(1)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2)写出两个与“月”相关的故事。(写出故事名称即可)
(3)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14.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六、文言文阅读
15.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秸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 ,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 , 退则死法③ , 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这么,如此。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怀民亦未寝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
④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文中作者的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16.对比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________
念无与乐者________
因起彷徨________
人问其故_________
(2)翻译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4)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①高峰入云(_______) ②盖竹柏影也(_______) ③四时俱备(_______)
(2)把下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请简要赏析沉鳞竞跃中的“竞”字。
(4)乙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东坡志林·游沙湖》)
18.解释下列划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
(3)下临兰溪 临:_________
(4)是日剧饮而归 是:_________
19.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B.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C.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D.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0.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21.甲乙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苏轼在甲文自嘲与张怀民都是闲人,在乙文自嘲与庞安常都是异人,请结合两文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____
(3)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 (4)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
23.翻译句子。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令人不喜。
D.“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C
6.A
7.借代 比喻 反问
8.(1)陶弘景; 华阳隐居; 信 (2)东坡志林; 苏轼;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
9.(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1)(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11.(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12.示例:摘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味: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空”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
13.(1)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2)示例:嫦娥奔月;萧何月下追韩信。
(3)示例:有人说,月亮像小船,在灰黑色的水里飘荡;有人说,月亮像眼睛,在天上看我们生机勃勃的大地;有人说,月亮像明亮的灯,用她那淡雅清纯的月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流,共同领略“月”的魅力!
14.(1)扣住“夏天是个好节”这个中心句, (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 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15.
(1) 睡觉 只是 曾经 到,靠近
(2)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②因此就好像挂钩的鱼突然得到解脱一般快活。
(3)①入夜即解衣欲睡;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③与怀民于庭中散步;④欣赏月下美景。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16.
(1) 愉快地,高兴地 想,思考 于是 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意对即可)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意对即可)
17.
(1) 进入 原来是 全,都
(2)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②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写出鱼儿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了热闹的气氛。
(4)表现了作者旷达、闲适的心境。
18.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靠近 这
19.A
20.(1)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好像积了一滩水那样明亮,(可以看到)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的影子。
(2)(我)病好之后,和他一起游览清泉寺。
21.苏轼被贬谪黄州虽然也曾落寞沉痛,但在甲文中他能悠闲欣赏明月美景,在乙文中他开怀畅饮,面对清泉流水写诗表达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情怀。两段文字寄寓了苏轼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感叹,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2. 共同,一起 于是 消散、散去 坠落
23.符合要求即可。
24.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