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
得分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辟邪(xié)鸡枞(cóng)饱涨(zhǎng)牛肝菌(jūn)
B.鲜腴(yú)炽红(zhì)屋檐(yán)黄闷鸡(mèn)
C.八卦(guà)绿釉(yòu)吆唤(yāo)密匝匝(zā)
D.篱巴(lí)缅桂(miǎn)暮年(mò)花骨朵(gū)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现在的处境了。
B.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不可思议。
C.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学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D.在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郝建表演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3.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②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③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更能让人忘掉精神疲惫吗?
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式,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⑤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③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5.划线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6.诗文默写。
(1)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
(4)泛舟水漾惊鸟飞,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描写。欧阳修在《采桑子》中写道:“ ,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 , 。
7.(2021八下·甘孜期末)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 。 和 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8.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雨的诉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成语组] 该组同学在词典里查出一部分与“雨”有关的成语的意思,请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②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2)[诗词组] 该组同学发现文人常常借雨寄托自己的某些感情,请你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两句古诗词。
①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表现淡淡的愁绪:
(3)[生活组] 请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对“雨的功过”的认识。
材料一 降水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的生长需要较多的水。
材料二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沙漠中的沙漠,不适宜人类生存。
材料三 2017年5月7日,广州花都、增城、黄埔先后突发特大暴雨,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打破了广东省3小时雨量极值,也刷新了广州日雨量历史纪录。
材料四 2017年7月,受连日强降雨影响,长江2017年1号洪水已经形成。据国家防汛抗旱总部发布的消息,目前湖南、江西等多省16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
阅卷人 二、诗歌鉴赏
得分
9.(2020八上·安阳期中)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卷人 三、文言文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
(节选自《新百喻经》)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 惩:
②固不可彻 彻:
③公犹夷不能决 决:
④事又寝 寝: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2.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卷人 四、现代文阅读
得分
14.(2019八上·山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④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⑦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莱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A)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B)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垒,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⑩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予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2)作者“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实际上他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3)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试赏析文中的两句。
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4)第 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第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守山人
张小萌
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老康,我老了啊。”
“老朱,我也老了。”
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
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根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噓不已。
“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
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青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
④
(2)⒁和⒅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 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4)第⒃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⒄—⒆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卷人 五、写作题
得分
16.(2017七下·长春月考)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幸福就在身边
(二)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文题,写一篇文章。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美国诗人狄金森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鸡枞(cóng)——(zōng),牛肝菌(jūn)——(jùn);B.炽红(zhì)——(chì),黄闷鸡——黄焖鸡;C字音和字形正确;D.篱巴——篱笆,暮年(mò)——(m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与字形的能力。辨析字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音近字等。而辨析字形,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2.【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A项“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去了。运用错误;
B项“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使用恰当;
C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放在这里,表意不恰当;
D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词义和“笑了”语义重复。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句可知,文段主要列汪曾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了他散文定位的原因。①②放在最前面,指明对象,由“汪曾祺”和“他”可知,②在前,①在后。④承接①,由经历到体会。③是对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具体说明。⑤总结说明汪曾祺散文定位的原因。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4.【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主语残缺,可删去“令”。
C项,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应互换位置。
D项.语意重复,“每年都”和“逐年”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5.【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太聪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是对自己不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自责;
B:“漂亮”是褒义词,形容事物出彩,人物或物体好看,也可以形容事情做得非常好。符合原意。
C:“卖弄”夸耀、显露本事。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感彩发生变化;
D:“狡猾”是贬义褒用,意思是“调皮、机灵”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等感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有时候根据语境的需要,这三者词性会灵活转换。
6.【答案】(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松枝一何劲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4)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骥”“枥”“劲”“历”“萋萋”“涟漪”“禽”“滩”“鸥鹭”的写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古诗文的积累,注意识记正确,不漏字,不要出现错别字。
7.【答案】埃德加·斯诺(或“斯诺”也可);《西行漫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贺龙等)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需要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作者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易名《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故答案为:
1、埃德加·斯诺(或“斯诺”也可)
2、《西行漫记》
3、毛泽东
4、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贺龙等)
【点评】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8.【答案】(1)风雨同舟;风雨如晦
(2)①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②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3)雨对人类有功也有过。适度的降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过量的降雨会引发灾难。
【知识点】解释;开放性默写;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⑴题目要求写出与 “雨”有关的成语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风雨如晦: 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⑵解答此题须注意:①要写出与“雨”有关的两句诗;②要符合题目中“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淡淡的愁绪”;③不要有多字、少字、错别字。
⑶ 材料一和材料二写雨的功劳:滋润万物。材料三和材料四写雨的过:给人类带来灾难,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雨对人类有功也有过,适度的降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过量的降雨会引发灾难。
故答案为:⑴风雨同舟;风雨如晦
⑵ ①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⑶ 雨对人类有功也有过。适度的降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过量的降雨会引发灾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词义写成语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中的有关信息写成语。
⑵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⑶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9.【答案】(1)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从炼字、画面角度赏析,言之有理也可)
(2)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从修辞、炼字、画面等角度赏析。颈联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画面开阔,意境雄浑。(2)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但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中,诗人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壮观千古。他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故答案为:⑴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从炼字、画面角度赏析,言之有理也可);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XX字运用了XX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XX的景象,表达了诗人XX的感情 或XX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XX效果,抒发了诗人XXX的感情。)
⑵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答案】10.苦于;改变;决断,决定;停止
1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将愚公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愚公的远见、智叟的平庸;将孀妻弱子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孀妻弱子的热情、智叟的冷漠。
13.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首畏尾,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译文】
甲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文: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理解和识记能力。特别注意根据语法和语境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文本,然后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平时要积累一些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明白其表达效果。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10.题干要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的“惩”,译为“苦于”;该句译为: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②固不可彻 的“彻”,译为“改变”;该句译为:(你的)思想顽固而不能通达。
③公犹夷不能决的“决”,译为“决断,决定”;该句译为:鲁公犹豫不决的样子。
④事又寝的“寝”,译为“停止”;该句译为:事情又被搁置下来了 。
故答案为:
1、苦于
2、改变
3、决断,决定
4、停止
11.题干要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该句的采分点:叩:敲击;垦:挖;箕畚,名作状,译为“用箕畚”;“尾”边沿、尽头。
故答案为:(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2.题干要求回答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从原文:“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等语句可以看出甲文主要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而言是愚公和愚公妻子的对比;邻人孀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目的是突出愚公的坚毅执着,智叟的自以为是;通过孀妻和智叟的对比,可以看出孀妻弱子的热情积极,智叟的袖手旁观和冷漠消极等等。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将愚公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愚公的远见、智叟的平庸;将孀妻弱子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孀妻弱子的热情、智叟的冷漠。
13.题干要求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我们在通读文本,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思考作答。首先结合文中愚公和鲁公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联系自己的理解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即可。示例:我们要学习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最后才能成功。不能像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这样对待事情的态度,最终只能失败。
故答案为:
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首畏尾,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14.【答案】(1)①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2)①仙人掌②各类菌子③果子杨梅④缅桂花
(3)A.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B.“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4)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5)①要点参考:“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②能写出自己难忘的情味作答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文章的开篇描述了作者给宁坤的画,从画的内容“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分析,内容上,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为下文做铺垫。另外,从画写起,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依据文章7~10段中的“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昆明菌子极多”“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这些句子概括作答。
(3)①语句“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外貌描写;“不时中吃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语言描写。语句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用她们的叫卖声来衬托昆明雨季的柔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之情。②语句“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从描写角度看,使用准确的“爬”“遮”等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修辞的看,赋予了木香树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综合起来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香生长的繁盛,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4)文章第12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结构上,与文章的题目和第3段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据此理解作答。
(5)题目中所说的“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中的“那天”指的是作者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的时候,在那一天,作者边走边赏景,然而却遇雨,便到小酒店里小酌。作者所说的“情味”,结合文章第12段的内容可知,既有淡淡的乡愁,也有赏景的惬意,还有与朋友小酌的闲适。至于表达自己“忘不了的情味”,合算快报生活实际,叙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使自己难以忘怀的情境作答即可。如乡情、亲情、友情等。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⑵ ①仙人掌②各类菌子③果子杨梅④缅桂花
⑶ A.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B.“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⑷ 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⑸ ①要点参考:“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②能写出自己难忘的情味作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注意运用的艺术手法和用词用语特点,分析表情达意的效果。
(4)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分析,可从结构、主旨上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15.【答案】(1)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志愿来守护山林
(2)为朋友离开而悲伤;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了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4)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5)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比喻
【解析】【分析】(1)文中,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即可。
(2)第⒁段中老康哭是因为老朱退休了将回到镇上,和自己分开,老康不忍心和好朋友分开,感到伤心和不舍。第⒅段中因为老朱的儿子朱明泽和老陈的儿子陈遗志继承父辈的任务,来到山上守山,老康觉得后继有人,流下了欣慰、感动的泪水。
(3)根据“像……一样……,像……一样……”,确定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②段中的外貌描写“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确定该句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再联系后文对老朱离开大山的原因的交代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默默守护山林,无怨无悔。
(4)根据“蓝天”“白云”“树林”,确定该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所写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与后文情节的联系等方面思考。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做铺垫。
(5)细读⒄—⒆段,明确其主要内容:朱明泽父亲去世→陈遗志父亲牺牲→他们帮父亲看山→老康倍感欣慰。可采用以下模式具体作答:交代了……(事情),揭示了……(主题),结构上……(情节完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表达了……(感情)。最后三段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故答案为:⑴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
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志愿来守护山林
⑵为朋友离开而悲伤
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了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⑷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⑸ 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
【点评】(1)此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两个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等。
(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角度一般是: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特殊句式、有无特殊的描写方法以及结合作者的情感等。建议记忆下来,方便做题时,利用排除法,判断出赏析角度。
(4)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5)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16.【答案】【参考例文】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真的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过去,我曾固执地认为不是,常常沮丧哀叹:我没有遗忘幸福,但幸福却遗忘了我。 不幸,挫折,困难,痛苦,坎坷。我默默地咬着牙坚持,心里却在暗暗抱怨:上帝太不公平,幸福女神总是忘记了履行她那“人人平等”的职责,又偷偷睡懒觉去了。 甚至为了找到所谓的幸福,我翻阅了眼前的一座座大山,不顾那些曾经流下的汗水、滴落的泪水和划开的伤口。直到看到山后的大海,在无意中打开身上的口袋,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幸福就在我的身边。 “天啊,幸福就在我的身边!”我惊喜,蓦然发现:在家的早晨,妈妈亲手热好的牛奶中有幸福;在校的夜晚鸦雀无声,专心致志,从李白到杜牧,从巴金到冰心,优美伤感的字里行间有幸福:在安静书法时,淡淡的墨香,字字斟酌的点撇横竖捺,端正美观的作品中有幸福;孤独无助时,好友一声短短的安慰、一轻轻的抚背中有幸福;尴尬无奈之际,同学那宽容的微笑、理解的问候中有幸福——这太多太多、太重太重、太深太深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对此撇撇嘴地讽刺道:这也算时幸福吗?幸福,应该是功成名就;幸福,应该是腰缠万贯披金戴银;幸福,应该是考取高分,事业学业蒸蒸日上;幸福,应该是华车名宅,潇洒挥霍……对,我承认,有些时候,拥有票子、房子、车子和位子是很幸福,但是那些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收获来的。那么,没有这一切是不是就不幸福了?难道就要唉声叹气,终日以泪洗面吗?答案是:不。古希腊哲学家就告诉我们:幸福是消极的,只要不痛苦就是一种。不是吗?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没有察觉,正因为它如空气一般让人容易忽视地存在于身边。拥有那温暖的倾斜在身上的阳光也是幸福吗?在冰天雪地中的因纽特人最清楚;拥有三天光明也是幸福吗?因地震在废墟中被黑暗充斥着内心的人会告诉你;拥有明亮的教室与友好的伙伴也是幸福吗?那些失学而孤单痛苦着的儿童们会让你坚信不疑;甚至父母的训斥也是一种幸福——当你离家出走的时候就会明白。 幸福,并非遥远得如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能够去欣赏地平线上某个神秘美丽的月光森林,诚然是一种幸福;享受今天盛开在窗台上的茉莉,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尽管前面没有提示性语段,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以“幸福就在身边”为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题目里含有两个关键词语“幸福”、“身边”。“幸福”得通过描写一件有关幸福的事情来体现,“我身边”重在说明写作对象,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写一件关于幸福的小事,而且就是现在的事,要写出自己对幸福的体会和感受。
【点评】文题是一篇命题作文,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
得分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辟邪(xié)鸡枞(cóng)饱涨(zhǎng)牛肝菌(jūn)
B.鲜腴(yú)炽红(zhì)屋檐(yán)黄闷鸡(mèn)
C.八卦(guà)绿釉(yòu)吆唤(yāo)密匝匝(zā)
D.篱巴(lí)缅桂(miǎn)暮年(mò)花骨朵(gū)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鸡枞(cóng)——(zōng),牛肝菌(jūn)——(jùn);B.炽红(zhì)——(chì),黄闷鸡——黄焖鸡;C字音和字形正确;D.篱巴——篱笆,暮年(mò)——(m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与字形的能力。辨析字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音近字等。而辨析字形,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现在的处境了。
B.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不可思议。
C.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学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D.在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郝建表演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A项“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去了。运用错误;
B项“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使用恰当;
C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放在这里,表意不恰当;
D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词义和“笑了”语义重复。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②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③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更能让人忘掉精神疲惫吗?
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式,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⑤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③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句可知,文段主要列汪曾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了他散文定位的原因。①②放在最前面,指明对象,由“汪曾祺”和“他”可知,②在前,①在后。④承接①,由经历到体会。③是对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具体说明。⑤总结说明汪曾祺散文定位的原因。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主语残缺,可删去“令”。
C项,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应互换位置。
D项.语意重复,“每年都”和“逐年”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5.划线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太聪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是对自己不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自责;
B:“漂亮”是褒义词,形容事物出彩,人物或物体好看,也可以形容事情做得非常好。符合原意。
C:“卖弄”夸耀、显露本事。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感彩发生变化;
D:“狡猾”是贬义褒用,意思是“调皮、机灵”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等感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有时候根据语境的需要,这三者词性会灵活转换。
6.诗文默写。
(1)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
(4)泛舟水漾惊鸟飞,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描写。欧阳修在《采桑子》中写道:“ ,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 , 。
【答案】(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松枝一何劲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4)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骥”“枥”“劲”“历”“萋萋”“涟漪”“禽”“滩”“鸥鹭”的写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古诗文的积累,注意识记正确,不漏字,不要出现错别字。
7.(2021八下·甘孜期末)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 。 和 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答案】埃德加·斯诺(或“斯诺”也可);《西行漫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贺龙等)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需要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作者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易名《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故答案为:
1、埃德加·斯诺(或“斯诺”也可)
2、《西行漫记》
3、毛泽东
4、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贺龙等)
【点评】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8.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雨的诉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成语组] 该组同学在词典里查出一部分与“雨”有关的成语的意思,请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②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2)[诗词组] 该组同学发现文人常常借雨寄托自己的某些感情,请你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两句古诗词。
①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表现淡淡的愁绪:
(3)[生活组] 请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对“雨的功过”的认识。
材料一 降水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的生长需要较多的水。
材料二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沙漠中的沙漠,不适宜人类生存。
材料三 2017年5月7日,广州花都、增城、黄埔先后突发特大暴雨,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打破了广东省3小时雨量极值,也刷新了广州日雨量历史纪录。
材料四 2017年7月,受连日强降雨影响,长江2017年1号洪水已经形成。据国家防汛抗旱总部发布的消息,目前湖南、江西等多省16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
【答案】(1)风雨同舟;风雨如晦
(2)①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②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3)雨对人类有功也有过。适度的降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过量的降雨会引发灾难。
【知识点】解释;开放性默写;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⑴题目要求写出与 “雨”有关的成语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风雨如晦: 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⑵解答此题须注意:①要写出与“雨”有关的两句诗;②要符合题目中“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淡淡的愁绪”;③不要有多字、少字、错别字。
⑶ 材料一和材料二写雨的功劳:滋润万物。材料三和材料四写雨的过:给人类带来灾难,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雨对人类有功也有过,适度的降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过量的降雨会引发灾难。
故答案为:⑴风雨同舟;风雨如晦
⑵ ①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⑶ 雨对人类有功也有过。适度的降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过量的降雨会引发灾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词义写成语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中的有关信息写成语。
⑵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⑶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阅卷人 二、诗歌鉴赏
得分
9.(2020八上·安阳期中)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从炼字、画面角度赏析,言之有理也可)
(2)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从修辞、炼字、画面等角度赏析。颈联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画面开阔,意境雄浑。(2)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但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中,诗人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壮观千古。他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故答案为:⑴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从炼字、画面角度赏析,言之有理也可);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XX字运用了XX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XX的景象,表达了诗人XX的感情 或XX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XX效果,抒发了诗人XXX的感情。)
⑵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阅卷人 三、文言文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
(节选自《新百喻经》)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 惩:
②固不可彻 彻:
③公犹夷不能决 决:
④事又寝 寝: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2.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0.苦于;改变;决断,决定;停止
1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将愚公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愚公的远见、智叟的平庸;将孀妻弱子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孀妻弱子的热情、智叟的冷漠。
13.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首畏尾,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译文】
甲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文: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理解和识记能力。特别注意根据语法和语境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文本,然后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平时要积累一些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明白其表达效果。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10.题干要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的“惩”,译为“苦于”;该句译为: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②固不可彻 的“彻”,译为“改变”;该句译为:(你的)思想顽固而不能通达。
③公犹夷不能决的“决”,译为“决断,决定”;该句译为:鲁公犹豫不决的样子。
④事又寝的“寝”,译为“停止”;该句译为:事情又被搁置下来了 。
故答案为:
1、苦于
2、改变
3、决断,决定
4、停止
11.题干要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该句的采分点:叩:敲击;垦:挖;箕畚,名作状,译为“用箕畚”;“尾”边沿、尽头。
故答案为:(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2.题干要求回答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从原文:“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等语句可以看出甲文主要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而言是愚公和愚公妻子的对比;邻人孀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目的是突出愚公的坚毅执着,智叟的自以为是;通过孀妻和智叟的对比,可以看出孀妻弱子的热情积极,智叟的袖手旁观和冷漠消极等等。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将愚公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愚公的远见、智叟的平庸;将孀妻弱子与智叟进行对比,突出孀妻弱子的热情、智叟的冷漠。
13.题干要求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我们在通读文本,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思考作答。首先结合文中愚公和鲁公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联系自己的理解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即可。示例:我们要学习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最后才能成功。不能像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这样对待事情的态度,最终只能失败。
故答案为:
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首畏尾,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阅卷人 四、现代文阅读
得分
14.(2019八上·山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④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⑦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莱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A)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B)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垒,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⑩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予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2)作者“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实际上他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3)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试赏析文中的两句。
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4)第 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第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答案】(1)①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2)①仙人掌②各类菌子③果子杨梅④缅桂花
(3)A.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B.“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4)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5)①要点参考:“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②能写出自己难忘的情味作答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文章的开篇描述了作者给宁坤的画,从画的内容“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分析,内容上,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为下文做铺垫。另外,从画写起,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依据文章7~10段中的“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昆明菌子极多”“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这些句子概括作答。
(3)①语句“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外貌描写;“不时中吃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语言描写。语句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用她们的叫卖声来衬托昆明雨季的柔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之情。②语句“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从描写角度看,使用准确的“爬”“遮”等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修辞的看,赋予了木香树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综合起来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香生长的繁盛,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4)文章第12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结构上,与文章的题目和第3段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据此理解作答。
(5)题目中所说的“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中的“那天”指的是作者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的时候,在那一天,作者边走边赏景,然而却遇雨,便到小酒店里小酌。作者所说的“情味”,结合文章第12段的内容可知,既有淡淡的乡愁,也有赏景的惬意,还有与朋友小酌的闲适。至于表达自己“忘不了的情味”,合算快报生活实际,叙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使自己难以忘怀的情境作答即可。如乡情、亲情、友情等。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⑵ ①仙人掌②各类菌子③果子杨梅④缅桂花
⑶ A.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B.“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⑷ 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⑸ ①要点参考:“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②能写出自己难忘的情味作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注意运用的艺术手法和用词用语特点,分析表情达意的效果。
(4)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分析,可从结构、主旨上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守山人
张小萌
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老康,我老了啊。”
“老朱,我也老了。”
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
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根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噓不已。
“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
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青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
④
(2)⒁和⒅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 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4)第⒃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⒄—⒆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志愿来守护山林
(2)为朋友离开而悲伤;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了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4)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5)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比喻
【解析】【分析】(1)文中,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即可。
(2)第⒁段中老康哭是因为老朱退休了将回到镇上,和自己分开,老康不忍心和好朋友分开,感到伤心和不舍。第⒅段中因为老朱的儿子朱明泽和老陈的儿子陈遗志继承父辈的任务,来到山上守山,老康觉得后继有人,流下了欣慰、感动的泪水。
(3)根据“像……一样……,像……一样……”,确定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②段中的外貌描写“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确定该句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再联系后文对老朱离开大山的原因的交代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默默守护山林,无怨无悔。
(4)根据“蓝天”“白云”“树林”,确定该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所写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与后文情节的联系等方面思考。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做铺垫。
(5)细读⒄—⒆段,明确其主要内容:朱明泽父亲去世→陈遗志父亲牺牲→他们帮父亲看山→老康倍感欣慰。可采用以下模式具体作答:交代了……(事情),揭示了……(主题),结构上……(情节完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表达了……(感情)。最后三段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故答案为:⑴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
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志愿来守护山林
⑵为朋友离开而悲伤
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了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⑷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⑸ 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
【点评】(1)此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两个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等。
(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角度一般是: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特殊句式、有无特殊的描写方法以及结合作者的情感等。建议记忆下来,方便做题时,利用排除法,判断出赏析角度。
(4)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5)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阅卷人 五、写作题
得分
16.(2017七下·长春月考)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幸福就在身边
(二)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文题,写一篇文章。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美国诗人狄金森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真的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过去,我曾固执地认为不是,常常沮丧哀叹:我没有遗忘幸福,但幸福却遗忘了我。 不幸,挫折,困难,痛苦,坎坷。我默默地咬着牙坚持,心里却在暗暗抱怨:上帝太不公平,幸福女神总是忘记了履行她那“人人平等”的职责,又偷偷睡懒觉去了。 甚至为了找到所谓的幸福,我翻阅了眼前的一座座大山,不顾那些曾经流下的汗水、滴落的泪水和划开的伤口。直到看到山后的大海,在无意中打开身上的口袋,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幸福就在我的身边。 “天啊,幸福就在我的身边!”我惊喜,蓦然发现:在家的早晨,妈妈亲手热好的牛奶中有幸福;在校的夜晚鸦雀无声,专心致志,从李白到杜牧,从巴金到冰心,优美伤感的字里行间有幸福:在安静书法时,淡淡的墨香,字字斟酌的点撇横竖捺,端正美观的作品中有幸福;孤独无助时,好友一声短短的安慰、一轻轻的抚背中有幸福;尴尬无奈之际,同学那宽容的微笑、理解的问候中有幸福——这太多太多、太重太重、太深太深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对此撇撇嘴地讽刺道:这也算时幸福吗?幸福,应该是功成名就;幸福,应该是腰缠万贯披金戴银;幸福,应该是考取高分,事业学业蒸蒸日上;幸福,应该是华车名宅,潇洒挥霍……对,我承认,有些时候,拥有票子、房子、车子和位子是很幸福,但是那些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收获来的。那么,没有这一切是不是就不幸福了?难道就要唉声叹气,终日以泪洗面吗?答案是:不。古希腊哲学家就告诉我们:幸福是消极的,只要不痛苦就是一种。不是吗?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没有察觉,正因为它如空气一般让人容易忽视地存在于身边。拥有那温暖的倾斜在身上的阳光也是幸福吗?在冰天雪地中的因纽特人最清楚;拥有三天光明也是幸福吗?因地震在废墟中被黑暗充斥着内心的人会告诉你;拥有明亮的教室与友好的伙伴也是幸福吗?那些失学而孤单痛苦着的儿童们会让你坚信不疑;甚至父母的训斥也是一种幸福——当你离家出走的时候就会明白。 幸福,并非遥远得如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能够去欣赏地平线上某个神秘美丽的月光森林,诚然是一种幸福;享受今天盛开在窗台上的茉莉,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尽管前面没有提示性语段,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以“幸福就在身边”为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题目里含有两个关键词语“幸福”、“身边”。“幸福”得通过描写一件有关幸福的事情来体现,“我身边”重在说明写作对象,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写一件关于幸福的小事,而且就是现在的事,要写出自己对幸福的体会和感受。
【点评】文题是一篇命题作文,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