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0-17 18: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案例
【摘要 】(一)切合教学大纲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真正使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调整教材内容顺序,使学习过程更条理。(三)改进实验,避免学生从一个错误观点转移到另一个错误观点。(四)思路清新,主线分明。
【关键词】教学过程 案例反思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济南版八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第四章第二节的知识。本节内容建立在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上,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从遗传物质传递规律的角度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因。教材对这部分内容描述如下:(1)比较男女染色体图谱,了解男女染色体的异同。(2)介绍人的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规律。(3)从染色体传递入手,研究人类性别的决定并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本节内容的安排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知识层面、生活经验层面和思维发展层面具备以下有利因素:(1)在第三章和上一节的学习中具备了对生殖细胞的认识,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了解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2)在生活中,一知半解地知道了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3)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初二学生具有探索新问题的兴趣,尤其对于自身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更浓。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三)教学目标:
1.总结出染色体在亲代与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从而形成男孩女孩都是传后人的正确观点;
2.可以分别说出男性、女性染色体的组成;
3.可以解释生男生女的原因,对生男、生女的机率和决定有正确的认识。
(四)教学思路:
首先,从关于生男生女的一个生活小笑话开始,和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生不出儿子是妻子的责任”两个错误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反驳和消除这些错误认识。对错误观点的解释就是本节主要的学习内容,整节课都围绕这这一主线进行。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形成错误男女观的根源,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对老夫妻老想生个儿子,在生第一个女儿时,便把她取名“招弟”。
第二年又生下一个女儿,便取名“再招”。
第三年生的仍是个女儿,仍不死心,取名“又招”。
第四年还是生个女儿.丈夫彻底绝望了说:我妻子就会生女孩,看来是没有给我传宗接代的了,这个就叫“绝招”吧!
师:同学们,这看似一个笑话,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人,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想方设法生儿子;没生出儿子就怨妻子。”作为新时代的同学们有责任,去消除这些错误的观念。我们怎么去说服这些人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传宗接代和生男生女的相关知识。
(二)目标展示:
1.总结出染色体在亲代与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从而形成男孩女孩都是传后人的正确观点;
2.可以分别说出男性、女性染色体的组成;
3.可以解释生男生女的原因,对生男、生女的机率和决定有正确的认识。
(目标展示过程中,关键强调其中的动词,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三)新课学习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正常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
生:23对。
板书:母:23对 父:23对。
师:他们的子女体细胞的染色体是多少呢?
生:也是23对。
师:这问题就出来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成子女,怎样才能保证子女(受精卵细胞)的染色体恒定在23对呢?
学生思考中。
知识探究一: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阅读课本78页第一段文字和图解,试说出下列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如何实现的?
2、子代体细胞中每对染色体都是怎么来的?子代的遗传信息和亲代有何关系?
针对问题1的回答,通过课件演示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师:通过这个过程看,由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只是数目上随便一分为二,还是有什么规律?
生:是每一对染色体都一分为二。
师:我们推测一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染色体又是怎样组合的呢?
生:应该是精子和卵细胞中对应的两条染色体再结成一对。
演示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
师:子代体细胞中每对染色体都是怎么来的?子代的遗传信息和亲代有何关系?
生:体细胞中每对染色体都是子代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生:子代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板书:生殖细胞 精子23条 卵细胞 23条。
师:现在可以驳倒第一个错误观点了吗?只有儿子才是传后人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不管男女,他们的遗传物质都是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因此说男孩女孩同样可以把父母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
师:很好,儿子和女儿的遗传物质都是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那为什么有的像我发育成了男孩,有的发育成女孩呢?是哪些遗传物质决定了男性还是女性呢?(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知识探究二:男性、女性染色体的差别
师:其实很多科学家曾研究过昆虫的雌雄问题,直到1914年,塞勒对蛾研究时终于发现了性染色体。
师:染色体?染色体能决定性别吗?我们来研究男、女的染色体有何区别。
生:仔细观察女性和男性的染色体图谱。
生:男女有一对性染色体不同。
师:请同学用简单的方法表示。(根据学生表述板书:母 22对+XX 父 22对+XY。)
也就是说性染色体是XX就是女性,性染色体是XY就是男性。
原来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看来我们得研究一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特别是性染色体的组成了。(引入下一环节。)
知识探究三:人类的性别决定
师:女性所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情况是怎样的?男性所产生的染色体精子情况是怎样的?比例如何?
生:女性卵细胞为22条+X。
生:男性精子一种为22条+X,一种为22条+Y。比例是1:1。
师: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方式有几种呢?
生:两种,且几率相等。
根据学生作答,老师完成图解。
师:生男生女的比例真的相等吗?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模拟受精的过程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生:自主完成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实验。
用一个正方形代表卵细胞,其中已经有一条X性染色体,分别用标有X或Y的小长方形代表不同类型的精子。将“精子”放入“卵细胞”的空处表示完成受精,根据每次受精卵的类型推测将来发育成男孩还是女孩,每组做20次并做好记录。
生:交流展示,把每组的合计展示到黑板上。
师:比例接近1:1,但还是有差距,为什么呢?
出示其他班做的结果,合计后比例更接近1:1。
生:可能跟实验的次数太少有关。
师: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驳倒第二个错误观点了吗?是妻子决定了生不出男孩吗?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
生:不是妻子,是丈夫。
师:是丈夫决定的吗?那现在你就当父亲,再来尝试一下。(1)如果你想得到生男孩(或女孩)的组合是否总是如愿?
(2)如果你第一次得到了生男孩(或女孩)的组合,下一次是否一定会得到相反的组合?
师:生男生女是随机的还是人(父亲或母亲)的意愿可以决定的?
生:生男生女是随机的,不是随母亲或父亲的意愿决定的。
(四)国情分析
下面是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年份 人口(亿) 男女性别比
1953 5.82 1.076:1
1964 6.95 1.055:1
1982 10.08 1.063:1
1990 11.34 1.066:1
2000 12.66 1.067:1
请分析如上数据,根据自己的社会知识,完成如下思考:
1.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2.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
(五)课堂达标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到自己生活的社区做一个调查,统计现在生活中仍然抱有“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想法的人占有多大比例,造成这种观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开展什么样的社区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出活动方案。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圆满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参与率、达成率都很高,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
(一)切合教学大纲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真正使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是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个错误观点的剖析开始,在寻找反驳错误观点过程中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此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善于用生物学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对生物的研究。接着通过对国情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在生育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肩负着消除这种错误观点的责任。最后,通过课后延伸让学生真正走到生活中,使整节课得到提升。
(二)调整教材内容顺序,使学习过程更条理。本节教材将知识按:男、女染色体的区别、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人类的性别决定的顺序编排,课本上来就研究男、女染色体的区别感觉过于生硬。实际教学中,从上一节课所学的人类染色体数目入手,先研究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然后再通过质疑:同样是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为什么有的是女孩,有的是男孩?从而顺理成章地开始研究男、女染色体的区别。知道了男、女染色体的区别,很自然的需要探究造成男女染色体区别的原因——人类的性别决定。整个过程下来,知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三)改进实验,避免学生从一个错误观点转移到另一个错误观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反驳了“是妻子决定了生男孩还生女孩”的错误观点,很多同学又错误地认为“是父亲决定了生男生女”。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尝试:(1)如果你想得到生男孩(或女孩)的组合是否总是如愿?(2)如果你第一次得到了生男孩(或女孩)的组合,下一次是否一定会得到相反的组合?从而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生男生女是随机的,不是随母亲或父亲的意愿决定的,每次生育男女机率都是均等的。
(四)思路清新,主线分明。一节课的引入不仅仅是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了,它还应该指明整节课的研究方向。本节课选取了一则有关想要生男孩引发的小笑话,从中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两个错误观点:“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生不出儿子是妻子的责任”。如何反驳这些错误观点呢?遗传物质到底是如何传递的?生男生女是怎样决定的?这些问题立刻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所有问题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一主线,学生的思维始终被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