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孟子三章 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孟子三章 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08: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孟子三章 课时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án)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B.傅说(yuè) 不能淫(yín) 往之女家(rǔ)
C.胶鬲(gě)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D.曾益(zēnɡ) 衡于虑(héng) 法家拂士(fú)
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6.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恒过
B.劳其筋骨
C.必先苦其心志
D.空乏其身
7.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最多的也只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二、课内阅读
(一)【吉林省舒兰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 本语段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A.岂不诚大丈夫哉( )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C.往之女家( ) D.与民由之( )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 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一大特色。请分析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一句,喻指儒家思想的哪些传统美德?
14. 请你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二)【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 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6.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河北省沧州市青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发于声 ( ) (4)衡于虑( )
19. 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 文中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1. 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2000多年之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么的共鸣?
三、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①南安军: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②梅花: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③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22.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
(2)往送之门,戒之曰( )
(3)贫贱不能移( )
(4)与民由之( )
2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4. 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富贵不能淫》中“______”和大丈夫之道。《南安军》中构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25. 结合【乙】诗来看,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二)【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救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2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
(4)故治国常富
27.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28.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 ____________(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
29. 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三)【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子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④以自照。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⑤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⑤易:交换。
3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
3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2. [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
33. 温家宝答记者问曾引用了“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这句古话。这句话与[甲]文都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请用一句话做简要回答。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1) 真正,确实。 (2) 遵从。 (3) 选拔、任用。 (4) 这样的。 (5) 违背。 (6) 指在国内。 (7)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8) 了解、明白。
4.【答案】(1)女-汝,你。(2)曾-增,增加。(3)衡-横,梗塞、不顺。(4)拂-弼,辅佐。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1)示例:孟母断织、孟子休妻(始作俑者)
(2)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二、课内阅读
【答案】10. (1). 《孟子·滕文公下》 (2). 战国
11. (1). 真正,确实,的确 (2). 怎么,哪里 (3). 同“汝”,你 (4). 由:遵循
12.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13. 喻指大丈夫要遵循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这些传统美德。
14. 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机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答案】15. B
16.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18. (1)违背 (2) 同弼,辅佐 (3)显露,流露 (4)同横,梗塞,不顺
19. (1)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20. 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1. 示例: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受;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内外对比阅读
【答案】22. (1).行冠礼 (2)告诫 (3)改变,动摇;使动用法或“使……改变/动摇” (4)遵循
23. (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把顺从当做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24. 妾妇之道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25. 文天祥被俘后,决心效仿伯夷、叔齐,饿死殉国,表现了他坚贞的英雄气节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这正是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具体体现。(意思对即可)
【答案】26. (1)围(2)放弃(3)同“叛”,背叛(4)所以,或因此
27. (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28.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
29. 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取得战争胜利),【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
【答案】30.(1)同“横”,梗塞、不顺 (2)有时
31. (1)(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32. 表现了任末勤奋好学和求学不怕艰辛的精神,这与【甲】文中“艰难困境出人才”的观点相吻合。
33. 治国者应有忧患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