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概述故事情节。
2.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太行,王屋二山,_________,________,本在冀州之南,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
⑶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⑷____________________,叩石垦壤,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始一反焉。
⑹以残年余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汝心之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苦而不平?
⑼冀之南,汉之阴,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
⑴惩( )山北之塞 ⑵出入之迂( )也
⑶指( )通豫南 ⑷达于汉阴( )
⑸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投诸( )渤海之尾
⑺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⑻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⑼固不可彻( ) ⑽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⑾河曲智叟亡( )以应。 ⑿惧其不已( )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⑷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⑸甚矣,汝之不惠!
⑹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二、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一厝朔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⑴达于汉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
⑵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⑶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⑷毁山之一毛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⑸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⑹虽我之死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⑺惧其不已也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3.一词多义
⑴之:①河阳之北___________ ②笑而止之___________
③虽我之死___________ ④曾不能损魁父之丘_____
⑤告之于帝___________
⑵且:①年且九十 _____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
⑶而:①面山而居___________ ②聚室而谋___________
③而山不加增___________
⑷于:①达于汉阴___________ ②告之于帝___________
⑸其:①其妻献疑曰_________ ②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③惧其不已也___________
⑹焉:①且焉置土石_________ ②有子存焉_________
③始一返焉_________
⑺以:①以残年余力_________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
4.词类活用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面山而居 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殊句式
⑴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且焉置土石?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⑷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⑸帝感其诚。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告之于帝。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讨课文
1.读第一段,回答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读第二段,用原文回答:
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⑵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⑶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
⑷那些句子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
⑸写孀妻遗男参与移山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读第三段,回答
⑴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⑵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⑶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⑷智叟的笑、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总结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2.“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五、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愚公的做法实际上很愚昧,因为他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做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比如搬家、修路等,而且他的做法还破坏了自然环境。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的?
六、课堂检测
㈠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 ) ②杂然相许(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且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以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C.而①面山而居 ②笑而止之
D.之①投诸渤海之尾 ②虽我之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甚矣,汝之不惠。
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布置作业
1.归纳文言知识。
2.课外阅读《列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概述故事情节。
2.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太行,王屋二山,_________,________,本在冀州之南,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
⑶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⑷____________________,叩石垦壤,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始一反焉。
⑹以残年余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汝心之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苦而不平?
⑼冀之南,汉之阴,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
⑴惩( )山北之塞 ⑵出入之迂( )也
⑶指( )通豫南 ⑷达于汉阴( )
⑸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投诸( )渤海之尾
⑺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⑻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⑼固不可彻( ) ⑽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⑾河曲智叟亡( )以应。 ⑿惧其不已( )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⑷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⑸甚矣,汝之不惠!
⑹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二、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一厝朔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⑴达于汉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
⑵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⑶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⑷毁山之一毛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⑸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⑹虽我之死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⑺惧其不已也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3.一词多义
⑴之:①河阳之北___________ ②笑而止之___________
③虽我之死___________ ④曾不能损魁父之丘_____
⑤告之于帝___________
⑵且:①年且九十 _____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
⑶而:①面山而居___________ ②聚室而谋___________
③而山不加增___________
⑷于:①达于汉阴___________ ②告之于帝___________
⑸其:①其妻献疑曰_________ ②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③惧其不已也___________
⑹焉:①且焉置土石_________ ②有子存焉_________
③始一返焉_________
⑺以:①以残年余力_________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
4.词类活用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面山而居 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殊句式
⑴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且焉置土石?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⑷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⑸帝感其诚。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告之于帝。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讨课文
1.读第一段,回答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读第二段,用原文回答:
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⑵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⑶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
⑷那些句子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
⑸写孀妻遗男参与移山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读第三段,回答
⑴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⑵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⑶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⑷智叟的笑、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总结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2.“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五、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愚公的做法实际上很愚昧,因为他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做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比如搬家、修路等,而且他的做法还破坏了自然环境。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的?
六、课堂检测
㈠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 ) ②杂然相许(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且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以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C.而①面山而居 ②笑而止之
D.之①投诸渤海之尾 ②虽我之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甚矣,汝之不惠。
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布置作业
1.归纳文言知识。
2.课外阅读《列子》。
参考答案
第三课时
一、2.⑴七百里 高万仞 河阳之北⑵惩山北之塞⑶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⑷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⑸寒暑易节⑹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⑼无陇断焉。
3.⑴苦于⑵曲折,绕远⑶水的南岸⑷直⑸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⑹之于⑺挑⑻同“返”,往返⑼通达⑽穷尽⑾同“无”,没有⑿停止
4.⑴北山有个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⑵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来进去曲折绕远。
⑶(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⑷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⑸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⑹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⑺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二、1.⑴“反”同“返”,往返⑵“惠”同“慧”,聪明⑶“惠”同“慧”,聪明⑷“厝”同“措”,放置⑸“陇”同“垄”,高地
2.⑴山之北或水之南/阴天⑵之于/各个、许多⑶加强反问语气,连…都…/曾经⑷草木毛发/⑸叹气/休息⑹即使/虽然⑺停止/已经
3.⑴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③介入主谓④指示代词,这⑤代词,这件事⑵①动词,将近②连词,况且⑶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转折⑷①介词,到②介词,向⑸①代词,他的②加强反问语气③代词,他们⑹①疑问代词,哪里②语气词,呢③语气助词,不译⑺①介词,凭,靠②连词,来
4.⑴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⑵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盛装土石⑶面,名词作动词,面向。
5.⑴省略句,(它们)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⑵倒装句,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⑶倒装句,你真是太不聪明了。⑷省略倒装句(定语后置),(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⑸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⑹倒装句,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⑺省略句,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三、1.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作用:衬托愚公的毅力和气魄
2.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⑶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⑸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3.⑴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⑵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⑷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1.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五、寓言故事本身是具有荒诞性的,不能光从表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作者是通过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古代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生活条件下,渴望征服自然、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是愚公的精神,而不是他的做法。
六、㈠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河曲智叟亡以应
㈡1.①苦于②赞同③挑④同“无”,没有
2.C(A.将要/况且B.凭/来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介入主谓)
3.⑴凭借您的力量就连魁父(那样)的小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⑵你太不聪明了。
4.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