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冀州(jì) 豫南(yù) 山北之塞(sè)
B.魁父(kuí) 垣曲(yuán) 叩石(kòu) 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kuì) 始龀(chǐ) 箕畚(běn) 一厝朔东(cuò)
D.陇断(lǒng) 智叟(sǒu) 荷担(hè) 出入之迂(yū)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将“举行”改为“举办”)
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
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删去“多地”)
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删去“分布”)
5.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杠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
C.寒暑易节 易:更替
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二、句子默写
7.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_____,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 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学校正开展“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文化论坛。活动中,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就古代经典的一番讲话展开了热议。请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去中国化”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新闻链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
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谜语擂台。团委组织猜谜语擂台赛,你看到了下面的四个谜面,请选择其中的两个,猜出谜底。
①石字出头,不是右字。(打一字)
②古宅子(打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③图
(打一成语)④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打一网站名称)
谜语________,谜底________;谜语________,谜底________。
(3)(活动三)精品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画线文字,简要说说你在表达技巧上学到了什么。
在央视《星光大道》的一期节目中,面对最后一关的两位选手,嘉宾梁宏达点评说:“我想做一下比较,3号的歌就像老家东北小烧一样,喝下以后浑身发热;6号的歌跟你老家山西杏花村汾酒一样,刚入口时挺绵的,但是后劲儿挺大。如果说3号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号就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汝心之固 公善之
C.以残年余力 静以修身
D.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4)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
(3)方磨铁杵 (_____)
(4)媪自言姓武(_____)
12.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3.(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_____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匮:穷尽
C.公犹夷不能决 决:决断或决定 D.惩山北之塞 惩:惩罚
17.下列句子中,加点“何”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何忧焉?
A.何苦而不平? B.如太行、王屋何?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8.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乙)文中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鲁公最终没有建成园子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小女儿被东西绊倒。
C.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甲)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D.鲁公行事缺乏主见,最终一事无成;愚公行事目标清晰,迎难而上,所以最终获得帮助移山成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园 成 必 添 仆 妇 下 房 不 足 甚 可 虑 也。
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二翁登泰山》)
(注释)①向:从前。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③曩:以往,过去。④绝:横渡。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是山余亦未登
(4)自日出至薄暮
2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面山而居”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 B.同邑而居
C.惟叟一人而已 D.而至泰阴
23.给乙文划线处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差矣,汝之言!
2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甲)文中写到邻居家的小孩来帮忙挖山,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提到愚公移山的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B
6.C
7.(1)寓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示例: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9.(1)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青少年的成长就缺少营养丰富的文化食粮,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会有所缺失。 (2)①岩; ②老舍; ③势如破竹; ④新浪 (3)示例:在说话或写作中要恰当地引用诗文名句,使语言富有内涵和美感。
10.
(1)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D
(3)①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4)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11. 苦于 通“返”,往返 正在 说
12.(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3.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4.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孙康 映雪照读; 车胤 囊萤读书;孔子 韦编三绝等。
15.示例: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16.D
17.C
18.B
19.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通到汉水南岸,可以吗?
20.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21.(1)苦于(发愁)(2)交换(更替、更换)(3)这(4)靠近、接近(同薄暮冥冥之薄)
22.B
23.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4.(1)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错了,你的话!(你的话错了!)
25. 甲文:反映出愚公的移山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同时,以孩子的人之小反衬托山之大,突显出挖山(移山)的不容易。 乙文:与愚公作比较,说明自己年轻有优势,更要学习愚公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