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17: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概述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赏析文中写景优美的语句,掌握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写景句子的理解。
学习难点: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展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课件,学生需要课前准备跟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古文翻译工具书。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大家积累的描写月亮的古诗词一定很多,大家来课前热热身,精彩展示一番。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多媒体展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看大屏幕上的背景简介,用自己的话概括。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
(三)读译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①读得流畅响亮。
②读得字正腔圆。
③读得抑扬顿挫。
④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听范读。(多媒体)
C、抽生读。
D、生评价。
E、齐读。
2、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和古文翻译资料,小组合作)
①、 翻译课文,解释重点词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E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检查学习效果(多媒体)
(四)问题研讨 深入文本
1、这篇文章运用了那几种表达方式(将课文分为三层)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闲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提升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六)课堂小结,当堂背诵
(媒体出示)用下面两句美语结束本课。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流程图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诵读和积累,我用多种方法诵读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范读,有感情朗读、生评价后再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特别是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朗诵很有指导意义。在翻译课文和问题研讨时,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在展示中就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进行了评价。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微写作中与作品中人物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