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课前热身
月亮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大家积累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一定很 多,现在我们就来精彩展示一番吧-----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
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 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作者简介
八月,被捕入狱。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背景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朗读要求: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朗读要求: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译
⑤
①
②
③
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考虑,想到
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散步,漫步
门
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闲的人
只是
罢了
形容水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牛刀小试
⑤
①
②
③
④
合作探究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三、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方法?
四、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闲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研习课文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三、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四、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闲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可看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依此我们又可看出作者不以被贬为意,仍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记承天
寺夜游
抒情---
寻友
赏月
闲人
叙事---
写景--- 月色
竹柏
情景交融
贬 官
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
课文总结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的体验
赠 言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