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双线结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双线结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09: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课题 《<藤野先生>——双线结构》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背景资料作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鲁迅前往日本学医的始末,接着利用课文结构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并最终明确文章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所起的作用:不仅清楚叙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也交代了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从中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借助结构图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线索。 2.透过典型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 难点:理解“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过程 背景导入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梳结构,理线索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之情,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结构图中同步明确) 1.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结构图中同步明确) 示例明确: 初到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盘着“实在标致极了”的辫子赏樱花、在学生会馆学跳舞,作者在开头就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作者以辫子的“标致”讽刺他们的庸俗无聊;“无非”即“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 (结构图中同步明确:对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充满厌恶) 2.初到仙台的所见所闻(结构图中同步明确) 示例明确: 作者前往仙台途中途经日暮里和水户,“日暮里”引起了作者“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而“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所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两个地名。 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更包含一个弱国子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结构图中同步明确:作为弱国子民内心的辛酸) 3.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结构图中同步明确) 示例明确: 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即添加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裹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且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形象。 4.弃医从文的经过(结构图中同步明确) 在仙台学医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件影响作者一生的事,即“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示例明确: 原文中写道“学年试验完毕之后......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有一天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却只翻检了一遍,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这便是“匿名信事件” 在仙台的“看电影事件”,主要内容是“日本和俄国的战争,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围观的是一群中国人.....‘万岁!'每看一片,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我”听得刺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原文中他这样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表现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结构图中同步明确:激发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坚定改变国民精神的信念) 5.离别后对先生的怀念(结构图中同步明确) 正是由于在仙台的种种经历,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他告别了藤野先生,返回北京。离别之时,藤野先生送给作者一张写着“惜别”二字的相片,并叮嘱他要常联系,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作者与藤野先生再也没有通过信。 示例明确: 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此处文字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结构图中同步明确:为改变国民精神充满斗志)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借助结构图的梳理,不仅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是理清了本文的两条行文线索,一条是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明线,一条是作者爱国主义感情的暗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赞美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质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深刻而突出。 随堂习题 课文以与 作者藤野先生的交往 为明线,以 作者的思想变化 为暗线,赞扬了 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恩师 真挚怀念 之情,追述了自己 弃医从文 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课文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