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 力 量 弱 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 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参考答案:
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且焉置土石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3.何苦而不平 4.帝感其诚
必先苦其心志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参考答案:
1.将近 况且 2.制止 仅,只
3.愁苦。 这里指担心 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4.诚心 真正,确实
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参考答案:
【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
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
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说完,又埋头铲土去了。
智叟斜眼将愚公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满身泥土,汗水湿透衣背,衣服被石块磨得破烂不堪,不由得冷笑道:“真是不自量力,大山如此之高,凭你一个老头,行吗?还不如在家安享晚年。”
愚公听到智叟这般说,便停下手中的工作,叹了口气,正色道:“你真是顽固不化,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连续不断,是无穷无尽的,而山则不会增加一丝一毫,哪有铲不平的道理呢?”
一番话说得智叟哑口无言,只得狼狈地离开了……
六、《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参考答案:
【示例】《歧路亡羊》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领着他一家人,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寻这只羊。杨子说:“唉!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他们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跑丢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跑丢呢?”邻居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跑到哪儿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寓意:“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告诫人们做事不可以慌张,要静下心来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重点)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演读、品析的方法分析各人物对“移山”的态度。
2.运用跳读、品析的方法体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由此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结合寓言特征,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细读课文,赏析内容。
1.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并开始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
(1)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劳力弱:“年且九十”“始龀”“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的愚公妻子和智叟分别在愚公移山前、移山时对愚公说了几句话,其背后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态度不同:愚公妻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情感不同: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①“遗男”“跳往助之”,必然是得到了他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可见愚公的伟大壮举得到众人的支持;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③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3.对于愚公移山,智叟是怎么说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运用夸张的手法,反问语气强烈,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4.愚公又是如何回应的?读一读,体会他的心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说明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
5.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1)两山高峻、路途遥远————力量弱小、工具简陋
表明愚公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的坚定。
(2)智 叟————遗 男
以遗男的热情帮助,突出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
(3)智 叟————愚 公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6.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7.支持者和反对者分别包括哪些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1)支持者包括哪些人?——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操蛇之神、天帝
反对者是谁?——智叟
(2)运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表现愚公目光的远大和为民众谋福利的奉献精神。“神惧”“帝感”衬托愚公有万难不屈的精神。
8.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学法指导】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①根据文中具体的句段,分析总结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主要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运用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的语句。 ②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力、态度或性格特点。③组织语言,结合文章主旨和时代背景,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整体概括。注意:题干中如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的要求,则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三、理解寓意
1.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2.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学法指导】理解寓言的寓意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③“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2.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其毫不逃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的表现,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白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五、课堂总结
(一)写作特色
1.故事情节曲折巧妙。
开篇极写山之高大,交代“移山”背景;接着写愚公移山的决定,仅以全家之力“平险”,所用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途遥远等,突出愚公之“愚”;后写与智叟之辩”,突出愚公之“智”;最后以天帝助其移山成功作为高潮与结局。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善用对比、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 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突出了愚公才是真正的“智”。
文中运用烘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挖山者的年纪等,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有烘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精神的影响力。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端;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
(二)结构梳理
(三)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六、拓展延伸
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愚公移山》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日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和姚鼐(nài)《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等都体现了“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之说。
七、课后作业
1.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愚公与智叟辩论
2.《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愚公
移山
《列子》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重点)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演读、品析的方法分析各人物对“移山”的态度。
2.运用跳读、品析的方法体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由此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结合寓言特征,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并开始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课文解读
文章结构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
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两山高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箕畚运土石
渤海之尾,一年始返
年老力衰
工具简陋
运土石的路途遥远
文中的愚公妻子和智叟分别在愚公移山前、移山时对愚公说了几句话,其背后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态度不同
情感不同
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愚公妻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①“遗男”“跳往助之”,必然是得到了他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可见愚公的伟大壮举得到众人的支持;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③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对于愚公移山,智叟是怎么说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十足的轻视
有意挖苦(夸张)
讥笑愚公(反问)
运用夸张的手法,反问语气强烈,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又是如何回应的?读一读,体会他的心理。
顶真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说明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力量弱小、
工具简陋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两山高峻、
路途遥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明愚公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的坚定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遗 男
智 叟
以遗男的热情帮助,突出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 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 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考点
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①根据文中具体的句段,分析总结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主要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运用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的语句。 ②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力、态度或性格特点。③组织语言,结合文章主旨和时代背景,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整体概括。注意:题干中如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的要求,则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参考答案]
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看寓言的标题。
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故事情节。
联系实际。
考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
1.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③“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愚公
智叟
深入探究
2.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其毫不逃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的表现,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白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1.故事情节曲折巧妙。
开篇极写山之高大,交代“移山”背景;接着写愚公移山的决定,仅以全家之力“平险”,所用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途遥远等,突出愚公之“愚”;后写与智叟之辩”,突出愚公之“智”;最后以天帝助其移山成功作为高潮与结局。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写作特色
2.善用对比、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 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突出了愚公才是真正的“智”。
文中运用烘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挖山者的年纪等,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有烘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精神的影响力。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端;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
愚公移山
故事背景:
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情节开端
愚公提出移山主张
全家讨论运土方案
高潮结局
愚公驳斥错误观点
山被移走无陇断焉
不怕困难改造自然
情节发展
智叟赶来阻止移山
山神恐惧天帝感动
叩石垦壤立即行动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主旨归纳
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1.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愚公移山》
拓展延伸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日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和姚鼐(nài)《登泰山记》
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等都体现了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
谓之阴”之说。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愚公与智叟辩论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