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在匈奴大举入侵的背景下,汉文帝亲自到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在霸上和棘门,文帝可以纵马奔驰,军营将士也极为恭敬。而在细柳营,文帝则被要求处处遵循军令:无将军之令不开营门;军中不能驱驰,只能徐行;劳军也要严格遵守军礼。文帝出营门,称赞了周亚夫。
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细柳营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②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在细柳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③面对天子,周亚夫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霸上及棘门军提供了反面例子作为对比,而在“匈奴大入边”的背景下,文帝需要的正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周亚夫这样治军有方的将军。
二、《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 作用
情势 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 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 体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态度 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 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 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结果 群臣的“惊” 文帝的“称善者久之” 表现出文帝的贤明、识大体
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来写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2.上自劳军
军中不得驱驰 劳其筋骨
3.已而之细柳军 4.居无何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天下之广居
参考答案:
1.驻军,驻扎 军营 2. 慰劳 使……劳累
3.到,往 相当于“的” 4.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居住
四、《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从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人中任选位,借助注释与工具书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参考答案:
《李将军列传》中作者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李广的将军形象。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军队;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段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写人艺术: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②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情感和自己的主观认识;③用对比、烘托手法丰富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④语言通俗,极富文采。(共29张PPT)
25 周亚夫军细柳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
2.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学习运用对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本文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难点)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品质。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事件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戍边。
第二部分(2):写文帝劳军的情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3):事件的尾声,写劳军结束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研读赏析
说说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事件结果
文帝之后六年
霸上军、棘门军及细柳军
汉文帝、周亚夫
上自劳军
至霸上军、棘门军,可直驰入;至细柳军,不得入,入乃按辔徐行
文帝称善者久之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周亚夫和汉文帝的人物形象。
“真将军”周亚夫
人 物
形 象
对上刚正不阿、不卑不亢,对下治军严明,对己以身作则,对国忠于职守
“奇天子”汉文帝
心胸开阔,知人善任,时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
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①惊讶: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
②惊恐:为周亚夫怠慢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
③惊喜:为文帝的深明大义、严守军纪且不怪罪周亚夫
而“惊”。
再读课文,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交流。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细柳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周亚夫刚正不阿,忠于职守。
军 营
驱行方式
礼 节
评 价
霸上及棘门营
细柳营
直驰入
军中不得驱驰
将以下骑送迎
将军亚夫持兵揖,以军礼见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对比分析汉文帝劳军霸上、棘门营和劳军细柳营有哪些不同之处,并说说对比的作用。
作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课文除了运用对比的写法,还使用了什么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
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来写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侧面描写
作用
考点
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考查形式]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语“以”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实施时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拿、凭依据……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屠惧,投以骨,(《狼》)
介绍动作、行为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等,或不译
答题技法
连词
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而又”等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译为“去、来”等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结果,可译为使得、以致”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连接前后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可译为“因为”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连接状语和谓语主要成分,可译为“地”,或不译
助词
用于意义相近的两个动词之前,表示相近的两种动作行为相继出现,或同时出现,可根据上下文文义灵活翻译。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 邶风 谷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使用 2.认为 3.率领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同“已”,可译为“停,止、已经”
动词
通假字
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
下联:
军纪严明士兵效命
亚夫尽责天子佩服
1.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这一点应该如何理解?
“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不得入”“军中不得驱驰”
形同儿戏
训练有素、军纪严明
维护汉文帝的统治(保家卫国)最需要的,特别是在“匈奴大入边”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深入探究
在“皆惊”(即还没想明白)的群臣面前贬斥玩忽职守的霸上及棘门军的统帅,称赞周亚夫,也是向群臣宣示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2.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每一位国家公务员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道“防线”,只有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繁荣。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还是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正由于“周亚夫”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万事民为先”“百姓无小事”的宗旨,将自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拴在一起,才有了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这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是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必须大力提倡。
周亚夫军细柳
点明背景
上自劳军
文帝之赞——周亚夫乃“真将军”
匈奴入侵
边关吃紧
奉命备战
霸上、棘门军——长驱直入
细柳军
先驱不得入
天子不得入
天子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
刚正不阿
恪尽职守
对比
亚夫持兵揖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巡视、慰问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采。
主旨归纳
“拜”和“揖”的区别
《说文解字》日:“跪,拜也。”说明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三叩九拜”中的“九拜”,就是古人九种拜的礼节这九种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了肃拜不跪之外,其他八种拜都要下跪。
拓展延伸
“揖”只不过是拱手礼,它是不必下跪的。只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拳而已。最常见的揖礼就是孔子画像中的姿势。
“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臣子对君王;“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有时也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出 塞①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②,誓灭胡奴③出玉关④。
只解⑤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②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用它隐喻胜利而还。③胡奴:对清朝统治者的蔑称。④玉关:玉门关,这里用以指代山海关,⑤解:懂得。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前后。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有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反清斗争的信念,写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颇具气势;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展现了一名战士为国捐躯的志向。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从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人中任选一位,借助注释与工具书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
2.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学习运用对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本文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难点)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播放视频“周亚夫军细柳 趣味讲解”导入新课。
细读赏析
1.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事件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戍边。
第二部分(2):写文帝劳军的情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3):事件的尾声,写劳军结束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2.说说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周亚夫和汉文帝的人物形象。
“真将军”周亚夫:对上刚正不阿、不卑不亢,对下治军严明,对己以身作则,对国忠于职守。
“奇天子”汉文帝:心胸开阔,知人善任,时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
4.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①惊讶: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
②惊恐:为周亚夫怠慢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
③惊喜:为文帝的深明大义、严守军纪且不怪罪周亚夫而“惊”。
5.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写出了怎样的细柳军?怎样的周亚夫?
(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2)“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细柳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3)“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周亚夫刚正不阿,忠于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6.对比分析汉文帝劳军霸上、棘门营和劳军细柳营有哪些不同之处,并说说对比的作用。
作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7.课文除了运用对比的写法,还使用了什么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
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来写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学法指导】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PPT46-48
[常见的考查形式]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8.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军纪严明士兵效命
下联:亚夫尽责天子佩服
二、合作探究
1.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这一点应该如何理解?
在“皆惊”(即还没想明白)的群臣面前贬斥玩忽职守的霸上及棘门军的统帅,称赞周亚夫,也是向群臣宣示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2.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每一位国家公务员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道“防线”,只有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繁荣。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还是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正由于“周亚夫”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万事民为先”“百姓无小事”的宗旨,将自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拴在一起,才有了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这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是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必须大力提倡。
三、课堂总结
1.结构梳理
2.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巡视、慰问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采。
四、拓展延伸
“拜”和“揖”的区别
《说文解字》日:“跪,拜也。”说明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三叩九拜”中的“九拜”,就是古人九种拜的礼节这九种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了肃拜不跪之外,其他八种拜都要下跪。
“揖”只不过是拱手礼,它是不必下跪的。只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拳而已。最常见的揖礼就是孔子画像中的姿势。
“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臣子对君王;“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有时也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出 塞①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②,誓灭胡奴③出玉关④。
只解⑤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②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用它隐喻胜利而还。③胡奴:对清朝统治者的蔑称。④玉关:玉门关,这里用以指代山海关,⑤解:懂得。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前后。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有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反清斗争的信念,写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颇具气势;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展现了一名战士为国捐躯的志向。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课后作业
《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从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人中任选一位,借助注释与工具书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