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苏州园林-叶圣陶
知识讲解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未厌集》等小说集。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潮》、童话集《稻草人》等。
2.重点字词
轩榭xuān xiè 嶙峋lín xún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3.解释下列词语
(1) 嶙峋:枯瘦的样子。
(2)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4.背景
课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有删节。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将原题改为“苏州园林”。
5.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智慧聪颖的艺术创造力。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镂空(lòu) 池沼(zhǎo) 斟酌(zhuō) 藤萝(téng)
B.着眼(zhuó) 依傍(bàng) 倘若(tǎng) 摄影(niè)
C.称心(chèn) 相间(jiàn) 鳞峋(lín) 蔷薇(wēi)
D.丘壑(huò) 轩榭(xiè) 回廊(láng) 重峦叠嶂(luán)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斟酌”的“酌”应读作“zhuó”。
B.有误,“摄影”的“摄”应读作“shè”。
C.正确。
D.有误,“丘壑”的“壑”应读作“hè”。
故选:C。
2.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B.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C.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
D.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
【解答】A准确。 注意“廊子”的书写。
B准确。 注意“景致”的书写。
C有误。“依旁”的准确书写“依傍”,注意“镂空”的书写。
D准确。 注意“隔而不隔”的书写。
故选:C。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闲适:清闲安适。
【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解答】BCD.正确;
A.有误,标本是指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故选:A。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_____,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的要素呢?
③我正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_____地走过我的身旁。
④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______。
A.标志 必须 悠然自得 不言而喻
B.标本 必需 悠然自得 不可思议
C.标志 必需 泰然自若 不言而喻
D.标本 必须 泰然自若 不可思议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使用。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选择。
【解答】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①中“标本”是“专门挑选出来供学习、研究用的动物、植物或矿石样品”“标志”是指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根据句意,选择“标本”,去掉AC项,②句“必需”非有不可的;不能少的。“必须”是指必定;一定要。根据句意,选用“必需”。故选:B
5.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
_____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_____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_____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_____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 但是 只要 就 B.尽管 那么 只有 才
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D.如果 但是 只要 就
【分析】略
【解答】D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下列每组加点字的注音有一个是错误的,把它找出来并在横线上改正。
(1)轩榭(shè) 峰峦(luán) 池沼(zhǎo) “shè”改为“xiè”
(2)丘壑(hè) 对称(chèn) 模样(mó) “mó”改为“mú”
(3)镂空(lǒu) 相间(jiàn) 嶙峋(xún) “lǒu”改为“lòu”
(4)蔷薇(qiáng) 阶砌(qiè) 斟酌(zhuó) “qiè”改为“qì”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1)“轩榭”的“榭”应读作“xiè”。
(2)“模样”的“模”应读作“mú”。
(3)“镂空”的“镂”应读作“lòu”。
(4)“阶砌”的“砌”应读作“qì”。
答案:
(1)“shè”改为“xiè”。
(2)“mó”改为“mú”。
(3)“lǒu”改为“lòu”。
(4)“qiè”改为“qì”。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下面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景致的几段文字,读后根据审美感受,说说你最喜爱的语段并简述理由(100字左右)。
(1)望前一望,见白石崚嶒(líng céng,高峻),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2)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3)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束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4)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分析】本题考查写阅读感悟的能力,。
【解答】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几段文字赏析的能力,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此题要求紧扣文章主旨,用简洁、通顺的语句表达出一定的观点,赏析时可以从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作者情感的把握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我喜欢第四段,美在短短22个字中,文中有水有石,有藤有花。视角先是自上而下,接着又自下而上,上下收束之中体现一种灵动的美感。水声潺潺之中落花浮荡,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画面呈现出超然的闲静之美。
考查知识点:综合读写
思路分析与延伸: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苏州水、苏州话和昆曲表现形式的特点。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苏州,这个自古以来的繁华之地,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滋润的。那一条条河港水巷如丝带般飘逸着,水就在那里温柔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渐渐地,这水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苏州人待人接物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水的好处。苏州人讲话是柔婉的,仿佛掺了蜜糖的糯米圆子,又如评弹和昆曲,听了让人感到无比惬意。昆曲最初的名字是“水磨腔”,可见,也是水的产物。她不像西方戏剧那样具有摹仿现实的写实性,她将生活语言的自然形态,化为了写意的诗歌艺术;将生活行为与表情的自然形态,化为了写意的表演艺术;甚至将生活中环境的自然形态,也化为了写意的布景艺术。水,有时是可以变为阳春白雪的。
【分析】注意审题,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苏州水、苏州话和昆曲表现形式的特点。也就是从提取出能涵盖其特点的词语。
【解答】通读语段,“水就在那里温柔地流进流出”,锁定直接修饰水的词语为:温柔。另外描写水“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滋润的。那一条条河港水巷如丝带般飘逸着”,也可以概括为温柔。“苏州人讲话是柔婉的”,直接点明苏州话特点:柔婉。昆曲有三句子重复的话:“化为了写意的诗歌艺术”“化为了写意的表演艺术”“也化为了写意的布景艺术”,提取同一词语“写意”,即为昆曲特点。
答案:苏州水的特点:温柔;苏州话的特点:柔婉:昆曲表现形式的特点:写意。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文中引用的“鱼戏莲叶间”出自《汉乐府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背诵并默写《汉乐府 江南》。
(2)这首诗是当时南诗的代表作,当时北诗的代表是 木兰诗 。
(3)请再写出两句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
【分析】《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诗。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场合,地点;后四句描述鱼儿嬉戏的场景。全诗使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
【解答】(1)本题是对诗歌的记诵能力的考查。注意读准字音,不写错别字,熟练记忆即可。
(2)本题是对有关乐府诗文学常识的考查。北诗的代表是《木兰诗》。
(3)本题是对诗歌积累记忆能力的考查。只要是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即可。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答案: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木兰诗》。
(3)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简要说明第①段在文段中的作用。
(2)根据选文,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指出第②段和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选文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往往”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5)说说第④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
【分析】选段出自《苏州园林》,采用总分的结构,首段总写,点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其余几段分写,从四个角度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阅读第一段可知,交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引出下文分说内容。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由第一段“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提炼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第③段将苏州园林和中国传统的建筑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式为: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第⑤段举了园里“古老的藤萝”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式是: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去掉。“往往”在句中指常常,大部分情况下,说明还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去掉,则表明所有情况下都是这样,过于绝对化,并与事实不相符。
(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感到寂寞”是有生命的事物才有的感觉,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写法,分析作用的模式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答案:
(1)总说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基本原则和实际效果;引出下文分说内容。
(2)亭台轩榭分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3)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我国古代建筑和一般住房讲究对称的特点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古老藤萝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4)不好。去掉“往往”,说法绝对。原句强调“大多数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运用拟人手法。“不感到寂寒”赋予园林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不同的树木相互映衬的景致。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幢幢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它也不像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1)作家对江南小巷的总印象是什么?(可以摘抄文中的话来说)
(2)文中写出了江南小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作者把江南城市的小巷与农村陋巷、上海里弄、北方胡同作比较,其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画线词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信息,请说说其出处和内涵。
【分析】本文开篇写了作者对江南小巷的总体印象: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作者把江南城市的小巷与农村陋巷、上海里弄、北方胡同作比较,突出江南小巷独有的特色:悠闲、宁静、淡泊。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小巷的喜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总体印象一般都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本文的正解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这种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概括为:江南小巷曲折幽深,古朴悠闲,宁静淡泊而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3)本题考查作比较作用分析。结合“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幢幢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它也不像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分析,作者把江南城市的小巷与农村陋巷、上海里弄、北方胡同作比较,意在突出江南小巷独有的特色:悠闲、宁静、淡泊,以及作者对它的偏爱。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对古典文化,尤其是唐诗,平时要多积累。乌衣巷出自唐朝的刘禹锡写的一首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的乌衣巷是东晋豪门世族聚居之地,但是时代变迁,现在成了普通人家的住宅,反映出沧桑变化的世事。
答案:
(1)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
(2)江南小巷曲折幽深,古朴悠闲,宁静淡泊而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3)突出江南小巷独有的特色:悠闲、宁静、淡泊,以及作者对它的偏爱。
(4)乌衣巷出自唐朝的刘禹锡写的一首诗《乌衣巷》;金陵的乌衣巷是东晋豪门世族聚居之地,但是时代变迁,王侯宅第成了普通人家的住宅,反映出沧桑变化的世事。
八.作文(共1小题)
12.本文语言生动准确,除了表现在词语运用上,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请你品鉴下面的片段,也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介绍某种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
【课文片段在线】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细读材料可知,片段中的四个“讲究”构成了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语势。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要由至少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构成。据此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场景进行拟写即可。
答案:
公园里的树真多啊,有四季常绿的松树,有器宇轩昂的银杏树,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婀娜多姿的柳树。公园里的树真奇啊,有的像一把伞,有的像神气的士兵,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专题19苏州园林-叶圣陶
知识讲解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未厌集》等小说集。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潮》、童话集《稻草人》等。
2.重点字词
轩榭xuān xiè 嶙峋lín xún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3.解释下列词语
(1) 嶙峋:枯瘦的样子。
(2)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4.背景
课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有删节。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将原题改为“苏州园林”。
5.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智慧聪颖的艺术创造力。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镂空(lòu) 池沼(zhǎo) 斟酌(zhuō) 藤萝(téng)
B.着眼(zhuó) 依傍(bàng) 倘若(tǎng) 摄影(niè)
C.称心(chèn) 相间(jiàn) 鳞峋(lín) 蔷薇(wēi)
D.丘壑(huò) 轩榭(xiè) 回廊(láng) 重峦叠嶂(luán)
2.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B.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C.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
D.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闲适:清闲安适。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_____,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的要素呢?
③我正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_____地走过我的身旁。
④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______。
A.标志 必须 悠然自得 不言而喻
B.标本 必需 悠然自得 不可思议
C.标志 必需 泰然自若 不言而喻
D.标本 必须 泰然自若 不可思议
5.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
_____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_____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_____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_____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 但是 只要 就 B.尽管 那么 只有 才
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D.如果 但是 只要 就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下列每组加点字的注音有一个是错误的,把它找出来并在横线上改正。
(1)轩榭(shè) 峰峦(luán) 池沼(zhǎo)
(2)丘壑(hè) 对称(chèn) 模样(mó)
(3)镂空(lǒu) 相间(jiàn) 嶙峋(xún)
(4)蔷薇(qiáng) 阶砌(qiè) 斟酌(zhuó)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下面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景致的几段文字,读后根据审美感受,说说你最喜爱的语段并简述理由(100字左右)。
(1)望前一望,见白石崚嶒(líng céng,高峻),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2)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3)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束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4)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苏州水、苏州话和昆曲表现形式的特点。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苏州,这个自古以来的繁华之地,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滋润的。那一条条河港水巷如丝带般飘逸着,水就在那里温柔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渐渐地,这水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苏州人待人接物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水的好处。苏州人讲话是柔婉的,仿佛掺了蜜糖的糯米圆子,又如评弹和昆曲,听了让人感到无比惬意。昆曲最初的名字是“水磨腔”,可见,也是水的产物。她不像西方戏剧那样具有摹仿现实的写实性,她将生活语言的自然形态,化为了写意的诗歌艺术;将生活行为与表情的自然形态,化为了写意的表演艺术;甚至将生活中环境的自然形态,也化为了写意的布景艺术。水,有时是可以变为阳春白雪的。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文中引用的“鱼戏莲叶间”出自《汉乐府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背诵并默写《汉乐府 江南》。
(2)这首诗是当时南诗的代表作,当时北诗的代表是 。
(3)请再写出两句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简要说明第①段在文段中的作用。
(2)根据选文,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指出第②段和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选文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往往”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5)说说第④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清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幢幢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它也不像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1)作家对江南小巷的总印象是什么?(可以摘抄文中的话来说)
(2)文中写出了江南小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作者把江南城市的小巷与农村陋巷、上海里弄、北方胡同作比较,其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画线词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信息,请说说其出处和内涵。
八.作文(共1小题)
12.本文语言生动准确,除了表现在词语运用上,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请你品鉴下面的片段,也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介绍某种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
【课文片段在线】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