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23《孟子》三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23《孟子》三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13:08:07

文档简介

专题23《孟子》三章
知识讲解
1.《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zēng)益 拂(bì)士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ē)
B.公孙衍(yǎn) 拂士(bì) 曾益(zēng)
C.拂乱(fú) 孙叔敖(ào) 妾妇(qiè)
D.亲戚畔之(pàn) 域民(yū) 筋骨(jīn gǔ)
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版筑(zhù) 降大任(jiàng) 妾妇之道(qiè)
B.傅说(yuè) 百里奚(xī) 丈夫之冠(guàn)
C.畎亩(quǎn) 公孙衍(yǎn) 往之女家(nǚ)
D.外患(huàn) 法家拂士(bì) 富贵不能淫(yín)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fù) 富贵不能淫(yín)
B.百里奚(xī) 行拂乱其所为(fó)
C.胶鬲(gé) 往之女家(rǔ)
D.管夷吾(yí) 妾妇之道也(qiè)
5.下列加线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yǎn) 冠礼(guān) 淫(yín)
B.畎亩(quǎn) 傅说(yuè) 杵(chǔ)
C.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D.空乏(fá) 行拂(fú) 拂(bì)士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丈夫之冠   
妾妇    富贵不能淫   
畎亩    胶鬲   
傅说    百里奚   
曾益    法家拂士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名著阅读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请你从阅读过得名著中,选择这样的一位人物加以介绍。
名著:    人物:   
介绍:   。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 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尽心上》)
“仁”行世间
(3)在 9 月 28 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五.默写(共1小题)
9.默写。
(1)   ,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六.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0.【古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①袂②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蒙:掩蔽。②袂(mèi):衣袖,袖子。③辑屦(jí jù):趿(tā)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选自《礼记 檀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行天下之大道。
②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七.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5)【甲】文孟子用“   ”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专题23《孟子》三章
知识讲解
1.《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zēng)益 拂(bì)士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ē)
B.公孙衍(yǎn) 拂士(bì) 曾益(zēng)
C.拂乱(fú) 孙叔敖(ào) 妾妇(qiè)
D.亲戚畔之(pàn) 域民(yū) 筋骨(jīn gǔ)
【分析】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A.“鬲”应读“ɡé”;
B.正确;
C.“敖”应读“áo”;
D.“域”应读“yù”。
故选:B。
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BD.完全正确;
C.书写有误,“动心韧性”的“韧”应为“忍”。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版筑(zhù) 降大任(jiàng) 妾妇之道(qiè)
B.傅说(yuè) 百里奚(xī) 丈夫之冠(guàn)
C.畎亩(quǎn) 公孙衍(yǎn) 往之女家(nǚ)
D.外患(huàn) 法家拂士(bì) 富贵不能淫(yín)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文言文中极易出错的字音,要在平时注意积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往之女家”的“女”同“汝”,应读作“rǔ”。
故选:C。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fù) 富贵不能淫(yín)
B.百里奚(xī) 行拂乱其所为(fó)
C.胶鬲(gé) 往之女家(rǔ)
D.管夷吾(yí) 妾妇之道也(qiè)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解答】ACD.正确;
B.错误,“拂”应读fú;
故选:B。
5.下列加线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yǎn) 冠礼(guān) 淫(yín)
B.畎亩(quǎn) 傅说(yuè) 杵(chǔ)
C.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D.空乏(fá) 行拂(fú) 拂(bì)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有误,“冠礼”的“冠”应读“guàn”;
BCD.正确;
故选:A。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yǎn  丈夫之冠 ɡuàn 
妾妇 qiè  富贵不能淫 yín 
畎亩 quǎn  胶鬲 ɡé 
傅说 yuè  百里奚 xī 
曾益 zēnɡ  法家拂士 bì 
【分析】本题字音的把握,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答案:
yǎn;ɡuàn;qiè;yín;quǎn;ɡé;yuè;xī;zēnɡ;bì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名著阅读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请你从阅读过得名著中,选择这样的一位人物加以介绍。
名著: 《名人传》  人物: 贝多芬 
介绍: 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他伟大的一面。 。
【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解答】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这段话强调的是磨难的意义。故主要要找一个经受苦难之更加伟大或成功的人物,比如:《名人传》里的贝多芬,写出其事迹即可。
答案:名著:名人传 人物:贝多芬
介绍: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他伟大的一面。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人人平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博爱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 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尽心上》)
“仁”行世间
(3)在 9 月 28 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分析】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解答好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做到: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
【解答】(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仁”字字形、具体语境的解释能力。“仁”字的甲骨文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的意思是:平等对待嫡子与庶子,亲戚之间人人平等,那么家族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的意思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
(2)本小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这里强调爱亲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这实际上是爱万物的表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意思是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这是爱民众的表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意思是“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这是爱万物的思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里有爱亲人、爱百姓、爱万物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仁的核心思想。
(3)本小题考查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注意围绕“‘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开展,例如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答案;
(1) 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a 爱亲人 b 爱他人 c 爱民众 d 爱万物(或 a 亲亲 b 仁民 c 爱物;或 a 血缘之爱 b 人际之爱 c 物我之爱)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五.默写(共1小题)
9.默写。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患)
六.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0.【古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①袂②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蒙:掩蔽。②袂(mèi):衣袖,袖子。③辑屦(jí jù):趿(tā)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选自《礼记 檀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②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拿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行天下之大道。
②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黔敖道歉之后,他还是不吃,最终饿死。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执:拿。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道,道路。句意为: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②句中重点词:予,我。食,吃。食,食物。句意为: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
(3)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先理解“贫贱不能移”的意思,再结合乙文中“饿者”的行为分析是否能论证这个观点,然后回答是否能作为事实论据。“贫贱不能移”意思是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乙文中饿者本来就对乞食感到羞愧,在听到黔敖说“嗟!来食”,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尊重之后,他“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即使处于卑贱的处境也不改变节操,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因此能够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
答案:
(1)①真正,确实;②拿。
(2)①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②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
(3)能作为事实论据。乙文中的饿者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七.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C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5)【甲】文孟子用“ 妾妇之道 ”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 有道之士 ”。(用文中原句回答)
【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口,希望你考虑考虑。”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崔杼将要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算是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赦免了晏子。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
A.不同。告诉/认为。
B.不同。道义/途,路。
C.相同。的确,实在。
D.不同。把/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句意: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重点词语:劫,劫持。失,放弃。句意: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这句话的意思为: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根据意思可断句为: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结合乙文中的语句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意思是“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则用“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回击,晏子面对武力逼追、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来保全性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孟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来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在他的眼中这二人行的是“妾妇之道”,缺少自己的主见,凡事“以顺为正”。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也就是他认识到了这是一个“有道之士”。
答案:
(1)C
(2)①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3)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感;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5)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