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诗歌。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朱哲琴经典传唱《饮酒》”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2.写作背景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归隐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诗兴大发,陆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这些诗歌大多直抒胸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3.文体知识——古体诗
韵律特点: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三、读懂诗意
(一)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朗读时也可按照“二三”式来停顿,语调宜舒缓。前四句宜读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足自豪之情;后六句重在抒发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之乐。
2.读出诗歌韵味
提示:
(1)本诗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有“喧”“偏”“山”“还”“言”,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
(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③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④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⑤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歌意思。
1.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读出诗歌画面
师:诵读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提示:要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四、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他看到的是“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2.“心远地自偏” 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云、日、鸟,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回归自然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1)一品佳句--炼字美
“见”与“望”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2)二品佳句--意境美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明确:“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6.畅所欲言:对陶渊明的隐居你怎么看?
示例:
①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②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五、课堂总结
1.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 ,语言清新自然。
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
2.诗歌结构
3.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六、拓展延伸
结合本诗内容及下面的两则材料,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材料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有一次,郡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郡守面前汇报时,工作的好坏全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他听后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官俸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材料二: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顺应天性、坚守本真、洒脱恬淡 、崇尚自然 的诗人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背诵、默写诗歌。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背景链接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归隐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诗兴大发,陆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这些诗歌大多直抒胸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古体诗
韵律特点: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朗读时也可按照“二三”式来停顿,语调宜舒缓。前四句宜读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足自豪之情;后六句重在抒发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之乐。
诗词诵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此,这样。
闲适淡泊的样子。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不经意间见到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傍晚。
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而归。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山间的云气。
诗意理解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点明归隐之所,指喧嚣扰攘的尘世。
代表追名逐利的官场,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走的写照。
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引发读者对此种情形的思考。
因这组诗为“既醉之后”所作,故以“饮酒”为题。
诗词品读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指代上两句内容。
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显得偏僻安静,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清风亮节”的象征。
写出诗人闲适、淡泊的心境。
“见”字写出了诗人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
默写常考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这两句一静一动,写傍晚山间的美妙景象,描绘了一幅悠远、恬静、自然、和谐的画卷,含蓄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的自在心境。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细读感悟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他看到的是“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知识链接:
家境没落,出身微寒。
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
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早年生活
仕宦生涯
隐居生活
2.“心远地自偏” 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云、日、鸟,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回归自然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一品佳句--炼字美
“见”与“望”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二品佳句--意境美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①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②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对陶渊明的隐居你怎么看?
2.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
1.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 ,语言清新自然。
艺术特色
课堂总结
闲适心境
恬静生活
山间美景
人生真意
饮酒(其五)
结庐人境
心远地偏
采菊东篱
悠然见山
山气佳
飞鸟还
此中真意
欲辨忘言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结构梳理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主旨归纳
结合本诗内容及下面的两则材料,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材料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有一次,郡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郡守面前汇报时,工作的好坏全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
拓展延伸
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他听后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官俸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材料二】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顺应天性、坚守本真、洒脱恬淡 、崇尚自然 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