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陈情表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目标 1. 朗读全文,理解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字、词、句; 2.分析文本,把握文章内容;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4.培养并树立孝敬父母长辈的意识及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 朗读全文; 2.分析文本,把握文章内容;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思路 朗读→翻译疑难词句→理解文体内容→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主要教学方法 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发现疑难翻译词句;在疏通文本内容基础上体会文章陈情技巧。因此,综合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释疑法、合作法、投影法等。
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陈情表》课文及与之相配套的ppt. 及其朗读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先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故事是这样的:三国时期有过这样一个人,他六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被舅舅逼迫改嫁了。孤苦伶仃的他只好与祖母相依为命。他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有病,到了九岁时还不会走路。一个老人带着这样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家一个帮手也没请,甚至连一个亲戚也没有。他的奶奶也年老多病,懂事的他常在奶奶身边服侍汤药。长大后,他在蜀国做官,不久,蜀国被晋朝灭掉了。丢官后的他就在家中侍奉祖母。因为他的德行闻名,在晋刚建立的时期,他就被人推举做了孝廉,又因为他很有才能,不久又被人推举了优秀人才,可他都以侍养祖母为由,一一推辞了。在他44岁那年,晋武帝特地下诏,封他做郎中,不久又让他做太子洗马,他也都上表推辞,不就就职。可是皇上并不恩准。可当时他的祖母,已经96岁了。96岁的老人啊,大家可想而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于是,他再次拿起笔,给皇上陈述上表。晋武帝看后,非常感动,立即停诏,并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传哉!”同时,赐给他家二个奴婢,帮助奉养他的祖母。故事讲到这里,大家一定会知道这个人是谁吧?对,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陈情表》的作者李密。请大家打开课本,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入情入境地听 1.引发对学生对作者及其课文的兴趣。2.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为学生“亲其人,学其文”作铺垫。
二、教师有感情的背诵式的朗读全文。 教师有感情的背诵式的朗读全文。 入情入境地感受模仿、体会。 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亲近与体会,并再次为学生营造入情入境地感受全文感人至深乃至催人泪下的情感。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认真听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评注感情,注意个别句子的即时朗读再示范。 学生一: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学生二:有感情朗读第二段;学生三:有感情朗读第三段;全班同学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让学生入情朗读,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要借此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触摸与把握。
四、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发现并提出翻译困难的词句,并顺势巩固字、词基础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主要发现课文注释没有而自己又翻译理解困难的词句,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并尽可能地引导文言水平较高的同学积极帮助解答,老师作适当的评价或及时作出包括词语含义乃至句子语法成分分析在内的灵活便捷的解答,并在此基础上巩固字、词基础。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2.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3.学生帮助解答。 1.进一步督促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并扫清词句翻译上存在的问题;2.培养学生质疑及大胆提问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文本分析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提问: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来作答。――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2.提问:从全文看,李密陈的情概括的讲,实际包括几个方面?请用最为精练的字概括地予以回答。――一是:亲情;一是:恩情 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 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化繁为简地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及其主要内容;2.培养概括有口头回答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六、陈情技巧把握 提问: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恩情,一边是尽孝,一边是尽忠,两者有没有出现进退两难的矛盾?李密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换句说,李密用什么打动皇上,说服皇上的?一方面:夙遭闵凶,慈父见背,舅夺母志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小结:一方面用的是亲情、孝情、及其对晋朝的感激之情,这叫动之以情。另一面晓之以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抬出晋朝“孝治天下”的大理)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从情理上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讲明先尽孝后尽忠的道理)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凄切婉转 1.学生结合课文予以思考并有感情地朗读进行回答。2.学生不断思考、补充、完整。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其主动解答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七、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培养学生朗读、背诵优秀文言文的学习习惯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善于营造引导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的学习情境;能抓住教师主线,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习惯与能力;能抓住学生主线,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习惯;能较好地寻找到课文理解的突破口,并引导学生依托文本予以突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与精神;能有效发挥学生与教师两个学习主体的主体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纯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等等。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时间安排略显紧凑,对于基础较差的学校的学生,可能推进快了一点。朗读的比重还不是很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