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初中一年级上期生物导学案
主备教师: 邓春燕 ,审核领导: ,
执 教: ,班 级: 一年级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重难点 重点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难点 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具、课件准备 多媒体
环节 教 学 活 动 旁批
自主学习 1、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2、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并试着将它们分类。3、玩具“宠物狗”的形态、大小、毛色、叫声等足可以“以假乱真”,你将如何辨别其真伪?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4、观察课本第4页图片,并结合日常观察,总结生物的生命现象有哪些(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合作探究 5、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5)鱼用鳃呼吸;(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7)晚上睡觉时,屋子里有过多的花卉对身体不利等。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13)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6、阅读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巩固提高 1. 人体内部分废物随汗液排除,属于( )现象。 A. 生长现象 B. 遗传变异 C. 新陈代谢 D. 应激性2. 黑豆幼苗不断长大属于( )现象。 A. 遗传变异 B. 新陈代谢 C. 生殖现象 D. 生长现象 3. 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 含羞草、真菌、水 B. 珊瑚的外骨骼、病毒、小草 C. 猫、蘑菇、细菌 D. 蝴蝶、小鸟、钟乳石 4. 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 ) A. 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 B. 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C. 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 D. 鸟产卵 5.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 ) A.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 B. 钟乳石由小变大 C. 小狗排尿 D. 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A. 吸气 B. 取食 C. 呼气 D. 呼吸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亲代与后代之间既_____又有____,这是_____和______现象;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10. 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课后记
万善初中 一 年级 上 期生物导学案
主备教师: 邓春燕 ,审核领导:
执 教: ,班 级: 一年级
教学内容 第二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过程与方 法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重难点 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课件准备 地球仪。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节 教 学 活 动 旁批
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根据课本中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相关链接,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为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埋下伏笔。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学生认真读图1.3-1 (生物圈示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 角色扮演,认识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圈的三个圈层,生动形象地描述生物圈三个圈层的特点,说出生活在三个圈层的代表动物,如雄鹰、鲸鱼、蚯蚓、微生物等。进一步明确适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课的难点。1.出示问题
(1).什么叫栖息地?
(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
(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2. 自主研学
根据以上问题,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5页图1.3-2和图1.3-3,阅读、分析孔雀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的关系。3.归纳总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总结出孔雀栖息地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1).孔雀栖息地的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2).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
合作探究 1.观察图1.3-4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1).图1.3-4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3).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 1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3.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
巩固提高 1.出示音像资料,播放一幕幕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所造成的生物大劫难资料,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2.分析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立志做一名环保志愿者,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记
万善初中 一 年级 上 期生物导学练
主备教师: 邓春燕 ,班 级: 。姓名: ,
教学内容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 法 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重点 巴斯德实验的分析与讨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分析与讨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具、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象片断;巴斯德的生平录象片断;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 、部分豌豆种子等
环节 教 学 活 动 旁批
自主学习 1.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A. 达尔文 B . 巴斯德 C. 施莱登 D. 施旺 2. 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壮后代的基础是( )。A. 遗传 B. 变异C. 应激性 D. 新陈代谢
合作探究 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
巩固提高 3.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_____,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_______;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___ __ 。4. 探究计划包括_____和 _____,以及所需要的_ ___ ___、________等。5. 可供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如 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6. 生物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分别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7. 观察法是在________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__ _____和____ ____,用自己的________外加_______,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__ ____、________和 ___,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8.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________和______,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________和________,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课后记
万善初中 一 年级 上 期生物导学案
主备教师: 邓春燕 ,审核领导:
执教: , 班级 一年级
教学内容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说出普通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用途;
过程与方 法 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具、课件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纱布、擦镜纸。学生:对照课本p32的图,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环节 教 学 活 动 旁批
自主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生物多样性,它们所表现的生命特征大同小异,如生长、繁殖等,原来,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看到细胞,必须要认识显微镜1、组织学生学习室验室规则;2、用实物来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其用途;3、教师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合作探究 1、根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变理论为实践,动手做实验;2、有问题的举手请教教师; 、要求学生开始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点拨1.使用显微镜时,取镜要用__________握住镜臂,__________托住镜座,放在自己实验台的偏__________,然后安装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右手 左手 左 目镜 物镜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__________,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__________对准______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视,_________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答案:通光孔 光圈 通光孔 左 目镜 右3.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请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最小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__________,物镜为__________。答案:600倍 50倍 15× 10×4.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液的玻片标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多的一组为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答案:D5.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A.b B.d C.q D.p答案:D6.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A.缩小光圈 B.换高倍目镜 C.选用凹面镜反光 D.调节准焦螺旋答案:C7.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A.以目镜倍数为准 B.以物镜倍数为准C.目镜与物镜倍数的乘积 D.目镜与物镜倍数之和答案:C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