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15: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桅杆(wéi) 刹那(shà) B. 戈壁(gē) 掠过(lüè) 颁发(bān)
C. 歼灭(qiān) 翘首(qiáo) 镌刻(juān) D. 悄然(qiǎo) 屏息(píng) 映衬(chèn)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以排山倒海之势歼灭了敌人的残余部队。 B. 这次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C. 我们要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D. 体操比赛开始了,我们班的队伍步伐整齐、精神抖擞地进场了,同学们个个昂首挺胸,威风凛凛。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近30%左右。
D.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二则》中,重点刻画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让人从中感到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 B.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侧重报道了跳水运动员吕伟跳水夺冠的精彩瞬间。
C.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报道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经过。 D. 新闻特写与通讯都更多地借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二、书写
5.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所向披糜 沉静自若 屏声敛息 如梦初醒
叱咤风云 惊讶不已 摧枯拉朽 萧洒自如
苍海桑田 锐不可当 疾如流星 惮精竭虑
错别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6.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电 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材料二:二战时期某年度亚洲部分国家及地区死亡人数统计表
材料三: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
广大网民纷纷发表感言,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春春lucy”:看着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泱泱大国气势恢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网民“老朱”:这次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一个崛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
(3)作为一个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中学生,你对如此盛大的活动一定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请你也针对9 3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发表你的感言。(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四、现代文阅读
7.阅读课内选文,回答问题。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1)选文中哪两个词语最能表现吕伟跳水之前的表现?
(2)找出描写吕伟这次跳水全过程的动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下面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充分展现了吕伟的动作既快又潇洒。
B.这句话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C.这句话如同慢镜头,充分展示了吕伟动作形体的优美。
D.“从容不迫”一词,表现了吕伟面对大赛镇定自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表现出她动作的娴熟。
(4)第⑤段没有直接写吕伟,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邵华良——渡江支前立功劳
蒋同明
①1949年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因听信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头一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別,开了小差。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村长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打开水碓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儿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邵华良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有删改)
(1)请你分析本文的切人点。
(2)“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中的划线字“竞”和“强”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3)作为记述渡江战役的文章,这篇文章以________为写作顺序;在表达方式上,以________为主。
(4)写作时,选择事例(选材)需要围绕表达的重点,强调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选择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军渡江战役之顺利,而本文所选材料则突出了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两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分别有什么作用?
(5)毛泽东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本文中的邵华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6)读完本文后,你能从中找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国民党军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时所向披靡的原因吗
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瞭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会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边连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
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少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着副班长。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了副班长一眼,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住。
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今非昔比。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
(选自《小说月报》2016年第8期)
(1)文章标题“老娘土”有什么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2)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提示:两次“眼眶湿润了”内涵一样吗 )
②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提示:从划线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
(4)钟海强当新兵时的副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五、命题作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小波说:“我希望自己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请以“让自己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 B
【考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A项应为刹那(chà),
C项应为歼灭(jiān),
D项应为屏息(bǐ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确定.特别要注意形声字不读声旁的字,如“涸”不能读成“固”的读音.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一些特殊字的读法。
2.【答案】 B
【考点】易与普通词语重复的词语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B项的成语使用有误,“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显然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答案】 A
【考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B: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
C:语意重复,把“只大约”或“左右”去掉一个;
D:滥用否定词,“不再”改为“再”。
故答案为:A。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4.【答案】 A
【考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
A项的表述不准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故答案为:A。
【点评】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应平时做好积累。
二、书写
5.【答案】 糜
;萧
;苍
;惮
;靡
;潇
;沧
;殚
【考点】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中成语的正确字形应该为“所向披靡”“潇洒自如”“沧海桑田”“殚精竭虑”。
故答案为:糜;萧;苍;苍;惮;靡;潇;沧;殚;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三、综合性学习
6.【答案】 (1)联大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
(2)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许多国家死亡人数众多,损失惨重。②在抗战中,中国的死亡人数最多,超过千万。③战争给被害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施害国日本也未能幸免。
(3)示例一:人民军队以严整的军容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世界人民目光的检阅,那场景怎不让人热血沸腾!
示例二:看到满载抗战老兵的车辆开过天安门广场,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抗战老兵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
示例三:钟声和礼炮声响起,我不禁百感交集。山河长城,血肉长城,所有的付出,当有今日。
【考点】图表信息,新闻概括,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本题属于新闻概括题,拟写新闻标题要求题文一致,突出精华,简明生动,把人物和事件突出即可。如果是一段,要关注第一句,如果是两段,要关注第一段。可以采用“人物(单位、组织)+事件”的形式概括。
(2)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表格题,第一步要读表格的标题“二战时期某年度亚洲部分国家死亡人数统计表”,明确图表所反映的内容;第二步要横读竖读,明确图表反映出的具体信息;第三步要精简语言,准确作答。
(3)本题属于谈感受的综合性学习题目。此类题在中考考查中不多见,根据所给图片,抓住图片的中心,谈谈感受,积极向上,语言简洁,表述清楚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有成语。
故答案为:(1)联大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
(2)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许多国家死亡人数众多,损失惨重。②在抗战中,中国的死亡人数最多,超过千万。③战争给被害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施害国日本也未能幸免。
(3)示例一:人民军队以严整的军容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世界人民目光的检阅,那场景怎不让人热血沸腾!
示例二:看到满载抗战老兵的车辆开过天安门广场,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抗战老兵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
示例三:钟声和礼炮声响起,我不禁百感交集。山河长城,血肉长城,所有的付出,当有今日。
【点评】 图文转换题,对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1、解读图表的流程,把握好五个环节:根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2、注重整体阅读,先对材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重视数据变化,特别是纵向比较,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的一些细节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把握考题要求,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提示性。
四、现代文阅读
7.【答案】 (1)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2)舒、举、蹬、翻腾、转体、展开、插进。
(3)B
(4)侧面描写。烘托吕伟跳水技艺的高超。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第2自然段的开头“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说明吕伟已经开始跳水了,所以应该在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即“沉静自若”和“风度优雅”。
(2)此题考查学生准确提炼动词的能力。首先找出描写吕伟跳水的全部句子,即“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然后在从中提炼出“舒、举、蹬、翻腾、转体、展开、插进”这些动词。
(3)此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B项表述有误,这句话是说吕伟动作的娴熟,而并不是为了展示吕伟动作形体的优美。
(4)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第5段就属于侧面描写,通过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烘托吕伟跳水技艺的高超。
故答案为:(1)沉静自若、风度优雅;(2)舒、举、蹬、翻腾、转体、展开、插进;(3)B;(4)侧面描写。烘托吕伟跳水技艺的高超。
人物的动作描写要做到在举手投足之间见到人物的真性情。人物的语言描写要做到立片言而尽显人物精神。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8.【答案】 (1)本文是从微观角度,从参加支援渡江战役的某个具体人物(邵华良)来记述,切入点较小,属于以小见大。
(2)这两个字写出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
(3)时间;记叙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突出渡江之顺利是为了显示人民解放军的能征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从而达到鼓舞士气、鼓舞全国人民和瓦解敌人的目的;而本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显示以邵华良为代表的支前同志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5)毛泽东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特点。邵华良具有英勇、敢于吃苦的特点。
(6)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有众多普通中国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会有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考点】新闻报道类,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以小见大”即写作时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本文从参加支援渡江战役的某个具体人物(邵华良)来记述,切入点较小,属于以小见大。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词语的妙用注意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和拟人化的词语,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竞”和“强”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3)此题是对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的考查。从“1949年4月21日”“5月上旬”“5月中旬”等词语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即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
(4)此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本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支前同志们不怕吃苦的精神。(5)此题考查的是对两篇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邵华良:英勇、敢于吃苦。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可以从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
故答案为:(1)本文是从微观角度,从参加支援渡江战役的某个具体人物(邵华良)来记述,切入点较小,属于以小见大。
(2)这两个字写出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
(3)时间;记叙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突出渡江之顺利是为了显示人民解放军的能征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从而达到鼓舞士气、鼓舞全国人民和瓦解敌人的目的;而本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显示以邵华良为代表的支前同志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5)毛泽东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特点。邵华良具有英勇、敢于吃苦的特点。
(6)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有众多普通中国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会有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同学们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
9.【答案】 (1)指老母亲亲手为远行的孩子敲下、包好的锅心土;同时,象征祖国大地和祖国辽阔的江海紧密相连,有了大地母亲的护佑,祖国的海防才能不断巩固,坚不可摧。
(2)①描写海域广阔、海天一色的南海风光,既表现南海风光之美丽迷人,又从侧面烘托了即将告别军营的钟海强内心对南海的热爱、依恋和不舍之情。②暗示此时钟海强的心情也像大海一样不太宁静。③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钟海强的相关描写,以此引出有关老娘土的内容。
(3)①不一样,第一次表现他回忆往事时的激动;第二次除了激动之外,还含有发自内心的敬仰、感恩和不舍之情。②划线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老娘土治疗副班长病情的情形,为副班长对钟海强的态度转变做了铺垫。
(4)①副班长是一个硬汉子。他不畏困难,忠于职守,看不起意志薄弱的人。②副班长心直口快,他对新兵钟海强和老娘土有看法就直说,丝毫不藏着掖着。③副班长有时以老兵自居,但能知错就改。他对钟海强和老娘土存在误解,但在事实面前勇于改错。
(5)表明回忆的事情结束,承上启下。
【考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老娘土”表现指老母亲敲下、包好的锅心土;也象征祖国大地和祖国辽阔的江海紧密相连,海防坚不可摧。
(2)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画线句子从内容上,环境描写主要写出了南海典型的环境,写出了钟海强舰长对南海的深厚感情和此时他的心情;从结构上,引起下文,引出下文对钟海强以及老娘土的描写。
(3)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①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第一次“眼眶湿润”是因为激动;第二次还含有发自内心的敬仰、感恩和不舍之情。②“病情减轻”“明显见好”“生龙活虎”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老娘土治疗副班长病情的情形,为副班长对钟海强的态度转变做了铺垫。
(4)欣赏人物形象,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班副斜睨着他,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说明班副是个硬汉子,他瞧不起钟海强,小困难在他面前不值一提;“班副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你扔了”说明班副做事鲁莽,但也诚实;表情:“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说明班副真性情,心直口快;“从此,班副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说明了班副能知错就改。
(5)此题考查文章中重点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等。“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这句话表现出前边的内容写的是回忆,到此回忆结束;“我下去看看”引出了下文的内容。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故答案为:(1)指老母亲亲手为远行的孩子敲下、包好的锅心土;同时,象征祖国大地和祖国辽阔的江海紧密相连,有了大地母亲的护佑,祖国的海防才能不断巩固,坚不可摧;(2)①描写海域广阔、海天一色的南海风光,既表现南海风光之美丽迷人,又从侧面烘托了即将告别军营的钟海强内心对南海的热爱、依恋和不舍之情。②暗示此时钟海强的心情也像大海一样不太宁静。③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钟海强的相关描写,以此引出有关老娘土的内容;(3)①不一样,第一次表现他回忆往事时的激动;第二次除了激动之外,还含有发自内心的敬仰、感恩和不舍之情。②划线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老娘土治疗副班长病情的情形,为副班长对钟海强的态度转变做了铺垫;(4)①副班长是一个硬汉子。他不畏困难,忠于职守,看不起意志薄弱的人。②副班长心直口快,他对新兵钟海强和老娘土有看法就直说,丝毫不藏着掖着。③副班长有时以老兵自居,但能知错就改。他对钟海强和老娘土存在误解,但在事实面前勇于改错;(5)表明回忆的事情结束,承上启下。
【点评】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五、命题作文
10.【答案】 【参考例文】
让自己更美好
朋友,你是否听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面对它你或许逃避,其实你大可不必逃避。那么,怎么让自己更美好呢?那就必须雕塑自己。
人生就像是一个自我雕塑的过程,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边边角角”,我们应该对这些表示不满,那么就赶快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刻刀”削去这些“棱角”吧!可有人说:“区区小事,不要紧”要知道,微小的不足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或许有些虚荣。虚荣就像一棵花开的太多的树,这是很难结出硕大的果实的。花树都喜欢将绚丽的花开满枝头,博得众人的喝彩。可也别忘了,要是花谢了,长不出或是长不大果实,种树人就要将它砍掉,栽种别的能长果实的树。种树的人不管花开得多美,他要的是果实,在于你最终得到了什么。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说,人生路上虽然过程很重要,但是结果更重要。
所以在当自己的条件或境况比别人优越时,我们仍要有一颗真诚进取的心,而不是单为了面子去奋斗,重在其本质的区别。
“玉不琢,不成器”人生的旅途上总会有不平顺,路遇艰难坎坷时,用这把刻刀“雕刻”出你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用这把刻刀“雕刻”出你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布满荆棘的路上,用这把刻刀“雕刻”出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稍有安逸的日子里,用这把刻刀“雕刻”出坚定的信念。
知识使刻刀在我身上“雕刻”出智慧;经历使刻刀在我身上“雕刻”出经验;而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教训使刻刀在我身上“雕刻”出日后的成功!
日日月月,时时刻刻,每个人都在不停地“雕刻”自己,不断的完善自我。
有的人在青年时将自己“雕刻”成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有的人却不堪被这锋利的刻刀“雕刻”,而庸庸碌碌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更有的人,却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下错了刀,结果把自己“雕刻”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沦为社会的底层……
上帝是公平的,岁月的刻刀是同样的锋利,而关键在于我们拿刀的手是否有力,刻下去的每一刀是否都恰到好处。十五岁的我将继续用这把刻刀将未来的我“雕塑”只要不断的去掉不足,就可以成就一个完美的自我,让自己更美好。
【考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审题,根据题目和提示语,可知,关键词是“自己”和“美好”。要通过具体事例和叙事过程来展示如何让自己变得美好,要写出自己的感悟。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之前专门让学生练习过励志题材的作文,比如《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给生命一扇窗》等。学生比较容易上手,有话可说。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一份信念,一个精神支柱。有了这份信念支持,就可以让他们无畏困难勇敢前行,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美好。徐静说自己平时在指导学生时就强调,无论拿到什么样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紧扣题目要求,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再合理安排谋篇布局。
【点评】近年来,命题作文成了中考的新宠。相比较半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