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5:0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峡》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及单位:
授课年级:八年级
教 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识字: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2、朗读:有感情的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
3、听记: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欣赏:精段品读,欣赏课文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三峡自然景物美点的归类赏析。
、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笔下的三峡风光美不胜收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从品读《三峡》开始。
一、识字: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1、老师引导: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同学们在预习本课在认识文中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请讲一下?
(学生众说纷纭,提出自己的认字方法)
  2、在梳理认可学生的方法后,老师提出以下趣味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试着找出来:
  老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和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四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学生写在笔记本上。)
在学生找毕,屏幕出示示例:
  (1)、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 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清荣峻茂 峻:jùn,高而陡峭。
  老师总结:注意:带“岩”字,这里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这里指山峰。带“山”旁的字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
  (2)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sù 逆流而上。
  素湍绿潭 湍:tuān,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 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
  飞漱其间 漱:shù,冲荡。林寒涧肃 涧:此指峡谷。
  老师总结:注意:带“氵”的字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好,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二、朗读:有感情的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
2、朗读指导:三种方法:
老师明确: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
  3、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1)师范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
  注意: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2)生齐读课文:
  4、第二个提示: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
(1)、师范读: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生齐读课文。
5、第三个提示: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1)、师范读: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提示:“清荣峻茂” 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
(2)、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6、听录音:生再跟读、揣摩、感受。
  三、听记: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明确: 听记,听什么,记什么?课文中所没有的注释的意思,边听边记。第一个字,“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在,从,在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这个“自”是“如果”的意思,如果不是亭午夜分的时候。“至于夏水襄陵”,陵:丘陵,小山头,小山包。“或王命急宣”,或:偶或、有时。“虽乘奔御风”,虽:即使、纵然。御:驾着、驾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一般翻译为“认为”,不认为有这么快,不认为它快。我认为在这里最直接的意思是“如”,不如它快。不以疾也,不如它快。“良多趣味”,很多的趣味,确实有趣味。“林寒涧肃”,肃:寂静。“空谷传响”,响:指回声。
  (教师根据屏幕讲解,学生做笔记)
  自:在,从 自非:如果不是
  陵:丘陵 或:偶或
  虽:纵然,即使 御:驾着
  以:觉得,认为 良:甚,很;的确
  肃:寂静 响:指“回声”
  (2)、根据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课文中没有注释的字再加上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要求:小组交流、展示、笔译。
四、欣赏:精段品读,欣赏课文中的美点。
  (1)、以课文第三段为例,品味《三峡》的美点。
老师指导:怎么欣赏?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表达美好的那一个地方。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2)、生读课文,做旁批,寻美点。
  (3)、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如:第三段写“素湍绿潭”,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写出了颜色之美。色彩之美出来了,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除了颜色外,还有形态之美吧,湍是急流,潭是平静的水,四个字写得多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写出三峡的瀑布动态之美。 “悬泉瀑布”,高处的瀑布飞流下来了,还有一个字再品味一下,“飞”字用得美不美?写出了速度,还有力度。“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每一个字都值得品味。 “怪柏”的“怪”写出形态比较奇异。姿态之美,千姿百态而且形状怪异。为什么说“绝 多生怪柏”呢?为什么用“怪”字?因为在很高很高的山上风速是很大的,在常年大风的吹袭之下,柏的形状一定很怪。因为不是很正常地生长,所以作者用了“怪”字。 
(4)、教师小结:这一段文字我们怎么欣赏?
  首先看到的是层次美,美在层次的清晰。先点时令,“春冬之时”是总写时令。然后写江水,然后写山岩,最后总说一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其实是对前面景物的总说。总起――分写――总说,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美在景物的摄取。就像摄影师一样摄影景物的一角,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之中还有声音;“回清倒影”中“回清”这里面也有声音,这是暗写声音。
  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的是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
  美在线条的组合。这个线条需要我们去想象,回旋的清波,是圆的弧线;高山矗立,很峻峭,是直线。怪柏是奇异的曲线,飞瀑跌落是很漂亮的长长的弧线。
  美在景物的映衬。本来写潭水就够了,再写倒影,景物的层次就增加了;写山,写山顶就够了,山顶上还有怪柏;写山就够了,但山上还有瀑布。瀑布和山映衬,绝 和怪柏映衬,倒影和绿潭映衬,这所有的景物都互相映衬。
  美在语言的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很秀丽。
  美在语言的生动。“回清倒影”“飞漱”,还有“怪柏”,都很生动。
  美在语言的精练。特别“清”“荣”“峻”“茂”四个字给我们概括出了不同景物的美点。
  (5)、美点组合训练: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请在“连绵的群山”后面的省略号变成五个字,连绵的群山,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把课文中写的三峡的景点用五个字表现出来  
示例: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六、课堂检测:
精段散译:注意重点字词解释
诵读:节奏划分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不但掌握了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同时,通过朗读并借助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文意感知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会了欣赏本文的诸多美点,大家真棒!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在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
1、背默全文。
2、请同学们用80字左右,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
窗体顶端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和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对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较为缺乏,少有真切体会,在感悟语言优美以及对文本美点赏析上有一定难度。
窗体底端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