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归去来兮辞》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第一部分 确定目标
(课标摘引、课标分析、确定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李白有两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这两句话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新课标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根据本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反复吟咏,自然成诵,学习本文言语之妙。
3、学生能结合文句总结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第二部分 落实目标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 自然导入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学生学过的、熟知的《桃花源记》导入,以旧带新,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第二环节:知人论世 明了文体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
第三环节:以读串文 感知脉络
【第一遍】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第二遍】接力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之后,师生共同理出文章层次: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积累知识
引导学生小组结合,按照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几个类别,分类归纳本课知识点。
本环节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环节:借用对联 体会语言
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例如:上联——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即名利可以超越,点明作者胸襟。
下联示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
再比如:
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
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情。
第三部分 检测目标
1、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①知来者之可追 ②引壶觞以自酌 ③时矫首以遐观
④请息交以绝游 ⑤感吾生之行休 ⑥觉今是而昨非
参考答案:①追:挽救,补救 ②引:拿 ③矫:举,抬起来 ④息:停止⑤休:停止,终止 ⑥是:对,正确
2、请同学们根据你所了解的陶渊明的经历和他的诗文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我心中的陶渊明》。
课堂结语:
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后,我们明白了,陶渊明放弃的不只是某个官职,更是一种让他不自由的“社会角色”,他要做回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自己,让自己旷达的天性得以保全。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经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锄头、耕牛、牧童……”,经常哼唱《乡间的小路》,经常吟咏《归去来兮辞》,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