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6 19: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富贵不能淫
第一课时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孟子·梁惠王上》);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的主张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调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纵横家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合纵即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
连横即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策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
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乃后世策士夸张,苏秦当时是合纵五国,佩齐、赵、燕三国相印),联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
但是他们一旦出动,开始游说,就会发生战争。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孟子曰:“是焉(yān)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疏通文章大意
第一段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安居:安静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第二段
孟子曰:“是焉(yān)得为大丈夫乎?
焉:怎么,哪里。 得:能够。
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第二段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
丈夫:指成年男子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第一个“戒”:告诫 第二个“戒”:谨慎
女(rǔ)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违:违背 夫子:这里指丈夫
译文: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第二段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译文: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第一个“居”:居住;
第二个“居”:居室 。 道:道义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第二段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得:实现。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道:道路。
译文: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此:这,这样的人 谓:称为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诵读文章后,思考以下问题:
1、景春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提观点的?
2、孟子不同意他的观点,那孟子是怎么反驳景春的?
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孟子曰:“是焉(yān)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通假字:
往之女家
※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
2、居 居天下之广居( ) ( )
3、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 )
※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 ) 移( ) 屈( )
告诫
谨慎
居住
居室
能够
实现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女:同(汝),你。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诵读文章后,思考以下问题:
1、景春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提观点的?
2、孟子不同意他的观点,那孟子是怎么反驳景春的?
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资料链接:如何理解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关于纵横家的处事方式,朱自清先生有
一段评述:“苏秦用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
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
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纵
横家的心思。他们凭自己的智谋和辩才,给
人家划策,谁用他们就帮谁,所图的是荣华
富贵。他们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主张,只
求揣摩君上的心理,投其所好。与妾妇之道
无异。
诵读文章后,思考以下问题:
1、景春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提观点的?
2、孟子不同意他的观点,那孟子是怎么反驳景春的?
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思想)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与否,都坚守原则的立身处世态度)
(比喻)
(排比)
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不能使我迷惑
贫贱不能移 家贫位卑不能使我改变志向
威武不能屈 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屈服
总结
孟子先用一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
反对景春的观点。然后以“妾妇之道”作比,
指出公孙衍、张仪他们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志,
就像出嫁的女子顺从自己的丈夫一样。他们没
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这样的人称不上大丈夫。
接下来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第一,
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道义,第二,坚守
原则;第三,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情况时
不能迷惑、动摇、屈服。
讨论交流,开阔视野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自己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
文天祥从容殉国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后元廷想招降文天祥,文天祥从容殉国。
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1898一1948)当时害了严重胃病,却无钱治疗,因为那时物价飞涨,他那点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够,那有钱去治病呢?他看着吴晗,问道:“签什么名啊?”
 吴路展开折叠的大纸,只见抬头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朱自清只看了一眼,便用颤抖的手拿起笔来。吴晗看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便凑过来说:“这次您……”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推开吴晗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名字。
 吴晗走后,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市,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闻一多拍案而起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评P112-113